• 97阅读
  • 0回复

户包小流域是否落入低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9-29
第2版(经济)
专栏:

  户包小流域是否落入低潮?
  本报记者 陈健
不久前,记者在吕梁山区采访,看到一些农户在黄土高坡上筑堤植树。农民有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令人高兴,可一些干部和农民却直言道,这积极性大多是靠国家水土保持补贴来支持的。
治理黄土高原,究竟是依赖国家补贴还是更多地依靠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记者自然联想起几年前风靡黄河中游地区的户包小流域活动。
最早出现于贫困的晋西山区的户包小流域,从1982年起,乘着推行“大包干”的东风迅速在黄河中游地区普及开来。1983年至1985年,山西省年均治理面积300万亩左右,大大超过了前30多年每年治理一二百万亩的治理速度。当时,这项活动被看成是农村改革在水土保持事业方面的延伸,党政部门也给予有力的支持。但1986年和1987年两年的治理速度却连续下降了。山西省水利厅设想在1983年至1987年五年间治理1900万亩,实际只完成了1074万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同志认为户包小流域有很大局限性,可以到此为止了,也有的同志认为户包已经过时了。
为什么一项旨在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有新开发机制的大政策才几年就显得“乏力”了呢?
山西省委农研室的同志认为,从客观上讲,户包小流域已由初期的广延性承包、单纯治理转向经营开发的综合发展阶段,因此面上的文章虽不多但实质的进展还是不少的;再者,从1986年起新发包的流域瘦沟远沟居多、治理难度较大,也影响农户热情;此外,随着农外产业的发展,一些农户的兴趣更多地转向了二、三产业。从主观上讲,近年的组织领导不像初期那样得力,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减少了;当初制定的免税和免征购的政策也未落实;开始时更多地注意种草种树而未及时倡导追求经营式开发等等,也是户包热情减弱的原因。当然,恐怕还有更根本性的,即虽然早就提出了“允许继承”“几十年不变”,但至今仍没有几个农民完全相信这些诺言。“讲不清明天又是啥模样。”柳林县一位农民这样对记者说。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必要悲观。
户包小流域在山西已有6年了。现在,全省有近40万农户投入这一项事业。也就是说,全省山区总农户的11%承包了全省总治理面积的48%。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可观的结果。山西省副省长郭裕怀认为:水土流失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贫困问题,它的根本解决既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各级组织推动,更需要农民自身的热情。过去长期将山河治理与农户切身利益分离,经过几年的农村改革,总算找到了户包小流域这么一个答案。因此,还应重视目前户包的不完善方面,积极为其顺利发展创造条件。
确实,对近年户包的低潮应正确估价。不能为目前缺乏轰轰烈烈的气氛而沮丧,经济工作,要习惯在“低潮”和平静中切实往前推进。经验证明,像户包这类群众性很强的事业靠大轰大嗡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是切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地清障护航。如长期“左”的影响造成农户根深蒂固的“辛辛苦苦干一场,政策一变全收光”的心理,就不是仅仅靠一两个红头文件和领导表态能解决好的问题,能不能花一些大气力设法用法律的形式来确认农户的治理权、使用权、受益权、继承权和转让权呢?人们期待着,那一片片沉重的黄土地也期待着。
还是老水利专家钱正英说得好:户包小流域大有可为,户包小流域贵在坚持。一届一届、一代一代地坚持干下去,必可获得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