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1
第4版(副刊)
专栏: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
常立
10月金秋,北京最美好的时节。
1956年,也是10月金秋,香港赴大陆观光团来首都北京参加国庆盛典。他们全体都收到了新中国总理的请柬——请他们出席国宴。在北京饭店门口,周恩来总理彬彬有礼地迎候在那里,与团员们一一握手。之后,他们参加了国庆观礼并到上海、杭州等地参观,了解他们感到陌生的新中国。周总理的平易和风采,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氛,所到之处受到的欢迎,促使其中一位团员做出了重大的抉择——从香港返回大陆。这是她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这位观光团员就是红线女。
32年后的今天,作为广州粤剧团的艺术总指导、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又率团到北京,她在对记者忆及这段往事时,依然十分激动:国宴上周总理像老朋友一样建议她到各处看看;文艺界老前辈和同行们热情地欢迎她;田汉邀请她去家中作客;她还见到了抗战时在广西逃难时见过面的何香凝老人和廖承志。“过去人们说‘优、娼、皂、卒’不入乡贤”。红线女说,她12岁从艺时,父亲不同意,怕她“成戏不成人”。这段经历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上,她暗下决心,“要成戏也要成人!”红线女谈到她回国观光时的心情:“我感到被人尊重,感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我为中国人有了地位而自豪,感到自己和祖国人民一起站起来了!”“比起香港,这里有更多的艺术界前辈,更有搞艺术的条件。”
归来之后,她遍访名家,寻师求艺。梅兰芳先生、程砚秋先生、俞振飞先生、周小燕、王昆,都给予她艺术上的指导和启发,“这样的条件香港是没有的”,她说。红线女热爱自己的艺术事业,不懈地追求着艺术上的真善美,就是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她仍在坚持练功。她说:“国家灾难、个人痛苦,我不忘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红线女多次强调,“粤剧要发展,要汲取时代的血液”,“粤剧的发展要看年轻人,我有责任培养好他们”。这次来京演出,她要把她的学生们、广州粤剧团的新秀介绍给首都观众。几年前她积极建议创办起来的粤剧班的学生们也将汇报演出。红线女说:“要让青年人在名家云集的京华之地露面,目的是希望得到前辈艺术家的赐教,吸取更多的艺术营养。”在文化部艺术局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我见到了她的学生倪慧英、黄志明、罗伟华。与红线女同获广东省粤剧“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的倪慧英说:
“红老师为了粤剧艺术,为了培养学生,真称得上呕心沥血,像这样执著的人真是少见。”倪
慧英热情邀请我看她们的戏:
“粤剧的音乐、唱腔都很美,
相信你看了后一定会有深刻的
印象。”几句话,对红老师的敬重、对粤剧艺术的热爱和自信溢于言表。
望着被记者们团团簇拥、笑容满面的红线女和她朝气蓬勃的学生们,我理解了红线女说的话:“在香港收入高,也有欢迎我的观众,但我还是回来了。我现在的一切是金钱换不来的。”当年的“小燕红”实现了她“成戏也成人”的愿望。今天的红线女迈向的是更高的境界:卓然名家的红线女,她的唱腔艺术创一代新声,被誉为
“红腔”;她桃李满门,一代粤剧新秀在成长;不仅如此,作为文化艺术的使者,她的艺术蜚声海外,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红腔”倾倒了多少炎黄子孙!通过红线女的艺术,海外的人们了解着今日的中国。她给侨胞带去了乡音,带去了亲情,带去了祖国的关切。她“一歌一荡气,一曲一回肠”的岭南之音,抚慰着多少海外赤子的眷眷思乡之心,她是连接大陆与海外相思红豆的红线……对于一个艺术家,有什么能比这些更珍贵!
“我现在已是花甲之年,但我的心还年轻,雄心不减。”说到这里,红线女清雅、白晰的脸上露出了愉快的笑容:“艺术无涯,我要尽力而为。”(附图片)
红线女在北京 卢传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