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千人“跳槽”为哪般?——成都一次人才招聘活动的现场报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知识分子喜与忧

千人“跳槽”为哪般?
——成都一次人才招聘活动的现场报道
本报记者 赵希龙
成都:一次人才“跳槽现象”
前不久,在成都警备区司令部招待所大院,记者目睹了一次声势较大的人才“跳槽”现象。
这是一次民间公司人才招聘。成都新型燃料工业有限公司和海口新型能源有限公司联合招聘50名各类专业的高级职员。
报名第一天,就突破了200人。此后,接连几天瓢泼大雨,也未浇凉人们的热情。原打算只在成都地区招聘,两天后,“防线”突破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据统计,7天报名人数达11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0%以上,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工程师、经济师等中高级技术职务者占12.4%,初级技术职务者占32.8%。
突如其来的潮流,出乎人们意料。有人称“这是成都人才流动的一次‘小地震’。”有人提醒公司总经理“多吃点酵母片”——当心人才消化不良!
这是两个以开发、推广、销售一种人工合成新型民用燃料为主的民间股份制企业。进这家公司,要冒两大风险:一、绝大部分要向原单位提出辞职或停薪留职;二、公司工作满负荷、高效率、快节奏,干不好,随时会被革职。
然而,求聘者义无返顾。
这是为什么?这种“跳槽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在招聘现场,记者先后与40多位中青年求聘者进行了交谈。
寻找施展才干的舞台——原因之一
在已报名的1100多人中,91%来自全民所有制单位:科研所、设计院、高校,还有工厂、中学,少数是机关干部。其中,30岁以下者占80%。
这是一场人才的竞争。许多求聘者,尤其是年轻人竭力宣传、“推销”自己,那种自信和自我发展欲望,咄咄逼人。他们为什么要跳到这家民间公司来呢?
一位28岁的助教:“我们学院条件很好,就是人太多。老年压着中年,中年压着青年。正是富于创造的年龄,没有机会;机会到了,头发也白了。机遇,离我们年轻人太远了。”
几乎每位年轻人都这样诉说:为了寻找新的舞台,为了寻找失去的“自我”。那么,症结何在?
首先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僧多粥少”,用人论资排辈。还有个重要原因,正如北航和南开的两位研究生说:长期以来,我们在用人的观念上,重视群体,轻视个体,否定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自我意识,本来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表现自我、调节与完善自我的一种能力。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个体,必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被当作“唯心主义”、“个人主义”、“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和“名利思想”来批判。这些看法至今依然存在于部分领导的头脑中。他们不屑于了解部下的愿望,也不懂得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许多年轻人说,在这样的单位耗下去,难以发挥才能。
寻找失去的“自我”,这是年轻人的呼声。当代青年自我意识强,参与意识强,希望有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显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不是坏事。做领导的难道不应该考虑自己的观念的转变么?
环境,常让人感到窒息——原因之二
人才的软环境差,是跳槽者见异思迁的又一个原因。
在招聘表格中,有一栏“你心中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至少有70%的回答是:“和谐、理解、竞争”,“快节奏、满负荷”,“高效率、高待遇”等等。
这不是唱高调。记者与40多人对话,最强烈的感觉是,知识分子只要求专业对口、解决两地分居、有住房的情况已开始变化。随着这几年人才硬环境的改善,他们,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对环境的“口味”更大了,他们追求良好的人才软环境。
某院一高级工程师:“我在原单位住房90多平方米,又主持一个研究室工作,条件不错,但舒适不舒心。上级思想保守,没有改革劲头;单位管理混乱,人满为患,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太低,干不成事,看着叫人生气。”
一位29岁的技术厂长:“在同龄人中我是幸运者。但厂长不好当。‘婆婆’嘴碎,‘小姑’嘴尖。要办成一件事不容易。官僚主义扯皮、推诿的事就更多。两年来,我被搞得精疲力尽。”
一工程师:“千难万难,最难的是人际关系。上司得罪不得。我是搞计算机软件的,因为口直心快,说我‘头难剃’,宁可让计算机‘趴窝’,也不让搞设计。业余搞点科技咨询,又招来同事的白眼和红眼。有些人‘大锅饭’吃得心理变态。不干事没人吭气,少一点奖金能吵翻天。这种环境,能把人憋死。”
在采访中,大家反映:目前人才软环境,国营企事业单位最差。一位35岁的工程师说:“在这种环境里活得太累。与其坐等环境改变,不如我主动改变环境,跳出来,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干法,换一种活法。”
知识贬值·求富心理——原因之三
大批知识分子涌向民间公司,还有个重要原因:求富心理。受聘者将有一半去海口工作,那里将实行高年薪工资制。
绝大多数报名者认为,“铁饭碗”吃不饱,饿不死;“大锅饭”是越吃越穷,没什么可留恋的。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谋求富裕,光明正大。
一社会学研究生:“我夫妻俩都是研究生,家有老母和孩子,工作5年,连冰箱、彩电都买不起。我妹夫不过是一般工人,却样样齐全。丈母娘常说我这个研究生女婿是装门面的。读书有什么用?我受不了。
“有人说,知识分子应该‘安贫乐道’,我不同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重利轻义’,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维护和谋求正当的经济利益。提倡奉献,不是要知识分子当苦行僧。知识不值钱,国家又有困难,跳出来自找出路,没错。”
某机关一副处长:“知识贬值是因为近几年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潜在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单靠国家提高知识分子工资待遇十分有限。根本的办法是加速知识商品化,使知识分子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生产者,投入市场竞争。”
“跳槽现象”另一面
人才“跳槽”也带来另外一些问题。
一是“私奔”。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跳槽”之法大致有三:停薪留职、辞职、不辞而别。据反映,像这样不辞而别的“私奔”现象似有增多之势。这对有些单位的工作有影响,课没人教了,课题研究中断,等等。
二是“孔雀东南飞”。当前,人才“跳槽”的流向是:山区向城市跳,穷困地区向富裕地区跳,西北、西南向东南沿海跳。这种流向对穷困的“老、少、边、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利。
三是“跳槽现象”给社会心理带来震荡,使部分坚守岗位的人失去心理平衡。首先是观念受到冲击。招聘现场,一位看热闹的中年知识分子对人才自由“跳槽”提出异议:还讲不讲纪律,讲不讲理想,还要不要奉献精神,顾不顾大局?他说,他们单位原来很安定,去年跳出去3名工程师,一年就阔了,弄得大家人心浮动。惶惑、消沉、羡慕、牢骚和跃跃欲试的人都有。他两手一摊:“你说怎么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