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大山阻隔应有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大山阻隔应有路
本报记者 向 兵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县,经过云南,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的缝隙中,艰难地蜿蜒80多公里后,注入缅甸的温梅开江。我国4000多独龙人就“挂”在独龙江峡谷两岸的山壁上。长期以来,独龙人几乎与世隔绝,他们要到山外的县城走一趟,得爬天梯、过溜索、翻雪山、下深涧,在原始森林里走上7天。60年代末,政府投资数百万元,在这里修筑了一条人马驿道,路程也缩短了4天。但是,由于雪山阻隔,这条路也仍然是一条让人胆战心惊的路。
进山路的路面是用碗大的花岗岩碎石或原木铺成,经过一个冬天大雪的掩埋,有的原木已经腐烂。接连几个月雨水的冲刷,在陡坡上挖出来的路,塌掉了,人们只好贴在陡坡上“四手四脚”,踩着先行者留下的脚窝爬过去。进入原始森林,路更加难行。山壁下,雪水汇成的普拉河汹涌咆哮,涛声如雷;头顶上,巨石横空,青藤交织。不时还有倒下的大树拦在山道上,行人得从铺着苔藓的树干上小心翼翼地爬过去,一步不稳就会顺着树身滑下山崖。一条条瀑布也不再有诗意,它们一泻百尺从天而降,砸在山崖的窄道上,成了一处处险溢。路边草丛中,不时有刚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蛇在探头露尾,树叶上悬着一条条昂着头准备噬血的山蚂蝗。在这样的林中山道上跋涉两天后,便来到了雪山顶上。雪还没有化完,电线杆还有半截埋在雪里,路当然也不复存在。为了防止雪崩的袭击,有经验的民工带领人们沿着被雨水冲刷得结实坚硬的雪坡,用砍刀砍出一道道落脚的小坎,一步步向上攀援。猛烈的山风从下兜起,摇撼得人直打晃。因此人们几乎都是葡伏着身子在爬。上山难,下山更不易。从峰顶到独龙江河谷,坡度很大,加上雪水融化,下山的路全成了深可没膝的水沟。几十里下山路,行人是在岩石上,半蹲着连蹭带跳走下来的。
无疑,这是一条充满艰难和危险的路,然而,它却是独龙江地区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正由于交通的闭塞,独龙人在历史上一直很落后。解放初期,民族工作队从山外请了一批有经验的农民进山,这些农民除了要携带笨重的农具外,还背着小牛犊。这样,独龙江地区才有了耕牛,独龙人也才学会了开水田,种稻谷。直到1965年人马驿道修通后,独龙人才第一次看见骡马。几十年来,国家为改善独龙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每年封山前,州上要派出医疗队开进山里;开山后,县上要组织专门队伍,架桥铺路,修整驿道,派出医生和管理人员在雪山丫口接待过往人员,并调集全县上千匹骡马,在开山的几个月时间里,往山里抢运盐巴、火柴、煤油以至铁钉、砖瓦、水泥等各种物资;一年运进山的粮食就达100多万斤。一年下来,政府花在这条路上的交通、运输费都在45万元左右。这几年政府还用人背马驮给独龙江地区运进了一座56千瓦的小水电站和一个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这个地区拥有许多珍贵的自然资源。全国有近3万种高等植物品种,这里就占了一半;全国有记录的动物种类的1/4在这里能看到。并且有些独特的动、植物品种,如喂养三五年就能长肉800多斤的独龙牛,唯独龙江所仅有。独龙江两岸的广袤山林,还是种植贝丹、获取香樟油的好地方。但是由于运不出去,它们难以变成商品,转化为财富。
独龙江地区要发展,首先得解决交通问题。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修筑一条翻越高黎贡山的130公里的3级公路,就需耗资4300万元。这样一笔巨大开支,就像横亘在独龙人面前的高黎贡山一样,长期困扰着省、州、县各级政府。于是,有人提出将独龙人从山里搬迁出来,也有人提出修这条路的经济效益问题,更多的人认为,无论是着眼于一个民族的前途,还是开发利用独龙江自然资源,以及边防建设的需要,都应在这里修筑一条公路。对此,人们寄希望于社会各方面给以重视和支持,以帮助独龙族尽快从大山的阻隔中走出来。
独龙族居住的地区交通比较落后,有些地方过江要过溜索和藤面桥。
(附图片)
图为独龙族妇女在过藤面桥。 罗林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