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风范永存天地间——忆刘少奇同志的一次谈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6
第5版(革命回忆录)
专栏:

风范永存天地间
——忆刘少奇同志的一次谈话
赵文甫
早在48年前,刘少奇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华中局书记时,我就曾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战斗过。全国解放以后,少奇同志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曾多次来河南视察指导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我也曾多次向他汇报过工作,亲耳聆听他对河南工作的指示和意见。几十年过去了,少奇同志那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的坦荡胸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于律己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时刻在激励着我。尤其是六十年代初期,和少奇同志在火车上的一次谈话使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一)
1961年4月15日上午,我正带领一个工作组在漯河蹲点,调查了解恢复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以及退赔大刮共产风时平调群众财物的情况,突然接到省委电话通知,说少奇同志从湖南返回北京路过漯河,省委指示我马上从漯河上车向少奇同志汇报河南工作的有关情况。好久没有见到少奇同志啦,得到消息后心里的高兴劲就甭提啦!我将工作略作安排,便带着有关人员驱车向漯河火车站驶去。
刘少奇同志这次回家乡,是在中共中央于同年3月23日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后,带头下乡,回到家乡湖南省宁乡县农村蹲点的。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全党上下调查研究蔚然成风,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基层,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着手解决各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少奇同志的专列徐徐进站。当我快步登上列车时,只见少奇同志风尘仆仆,满面笑容地迎了上来,我们热情握手,互致问候。陪同少奇同志返京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延春同志,还有王光美同志和其他工作人员。少奇同志身穿一套褪了色的浅灰色制服,看上去比我上次见到他时又显得清瘦了许多,两鬓的白发明显增多,但目光炯炯,精神饱满。是啊!他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国家主席,处于国家困难步履维艰之时,压力该有多大啊!
列车启笛长鸣,缓缓地离开了漯河车站。时值春暖花开,麦苗返青拔节之际,放眼望去,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少奇同志凝神了望窗外的麦田后,亲切地问我:“文甫同志:你在漯河干什么呀?”我将我们遵照中央指示下乡蹲点调查恢复供销合作社、手工业和退赔群众财物的情况及省委的工作近况向少奇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一边听,一边点头,还不时地在笔记本上写些什么。
少奇同志听完我的汇报,接着谈了他回乡调查的深刻感受。意味深长地说: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但是现在我们有些同志竟将这个传统丢掉了。革命胜利了,有些人做了官,就不大愿意和群众接触了,总是浮在上边,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即使下乡调查也是到县里、乡里转上一圈听听汇报,做做样子就算完事;有些干部甚至高高在上,对群众指手画脚,这怎么能行呢?这样势必滋生官僚主义,因此制定出来的政策必然脱离实际,一害国家,二害人民。少奇同志进而明确指出:要作调查研究就要克服官僚主义,不要只是走马观花,要放下架子,下马观花,亲自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亲自搞一个点扎扎实实地做些工作,看看群众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只有这样群众才给你说实话,你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能不断地调整完善我们的各项政策,使之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搞好工作。少奇同志说,我们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应处处事事为人民着想,我们“不是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上之前,而是置于群众之中之后,”“正确的领导是服从群众正确的意见,是多数群众说了算”。少奇同志一贯着重调查研究,善于走群众路线,不论走到哪里都和群众打成一片。当我从其随行人员那里得知已经年过花甲的少奇同志回到家乡和群众一起吃粗茶淡饭,睡稻草铺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少奇同志身居党和国家领导高位,却能与民同甘共苦,精神何等高尚啊!(二)
刘少奇同志告诉我们,他在家乡蹲点时,群众反映最尖锐的一个问题就是少数干部以权谋私,走后门不正之风泛滥。当时正是我国经济出现暂时困难时期。由于1958年后我们头脑过热,在公社化问题上犯了“左”倾错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我国刚刚恢复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各种物资供应一时紧缺,连日用品也供不应求。因此一些地方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搞特殊,走后门,多吃多占,损公肥私,甚至投机倒把,很多上级分配下来的物资如煤油、火柴等日用品,群众还没有见到就无影无踪了。少奇同志对此十分不满,问我:“你们河南有没有这类事情?”
“有!而且有的地方很严重。”我如实作答。
少奇同志严肃地说,这是个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不然就会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我看堵塞后门的最好办法就是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监督。“要使群众知道物资缺乏了,不仅现在缺乏,今后还会缺乏,如何分配是个大问题,单是发票子不能解决问题。”少奇同志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首先还是国营商业(主要指供销合作社),他们只有金额管理,没有实物帐,东西从省分到地,从地分到县,从县分到公社,到群众那里,东西就没有了。某些紧俏商品大部分走了后门。国营商店走后门,多数是照顾亲友,但有些是给私商,给暴发户,其中有些是国营商店的人员,像过去商人发国难财一样。他们在困难的时候发国难财。”这样最好的办法是“要省商业厅公布一个县的帐目,要问东西哪里去了,向群众公布。以后每月公布一次来的东西,先搞试点,搞好后全省实行,由上而下公布。”公布时写明某种物资某干部买多少。这样,供销商店可能会引起个别人的不满,甚至会受到个别领导的批评和打击,不要紧嘛!只要能得到群众的谅解和支持,工作就好做了,后门才能堵住,不正之风才能得到纠正。少奇同志对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了解如此细致入微,并指示我们要对其充分予以揭露,对广大干部进行认真批评教育,要支持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敢于检举监督,对坚持错误屡教不改者要绳之以纪律。少奇同志旗帜如此鲜明,态度如此坚决,使我们在座的人无不肃然起敬,深受教育。(三)
列车在隆隆的轰鸣中继续北上。
少奇同志和大家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他滔滔不绝,话意犹浓。在谈到厉行节约,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时,少奇同志说,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不要说我们现在很穷,就是将来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也要坚持这个方针。尤其是我们作领导工作的,要带好这个头。过去我多次到过你们河南,每次吃饭都有不少人作陪,热情得很,做一桌菜,花很多钱,最后一算总帐都记在我的名下,这不太公平嘛!以后最好开个清单,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某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来河南,吃饭时陪同人都有谁,共花多少钱,然后贴在墙上,登在报上。我是国家主席,我不怕丢人,你们也不要怕丢人吗!少奇同志告诫我们:要知道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的,我们要珍惜它,千万不可挥霍无度,任意浪费。我当时听着少奇同志的批评,感到脸上热辣辣的。同时,我由衷地感到他的批评是那么尖锐!又是那么诚恳!我认为,少奇同志的批评,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正说话间,服务员报告说午餐已经备好。少奇同志笑笑对我们说:“好吧!今天我就请你们在火车上吃顿便饭。”谭震林、王延春和我等随少奇同志走进餐车。只见洁白干净的餐桌上放着四盘菜,一碗汤,旁边放着一盆大米饭。我记得很清楚,菜是两荤两素,其中一盘菜是炒苦瓜。我真没想到,少奇同志的午餐竟是这样简单。大家有说有笑,吃得津津有味。这次便饭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少奇同志因急于返京开会,车到郑州没能下车停留。在车站告别之后,他就匆匆北上啦。我站在月台上,望着北去的列车,回味着少奇同志的谈话,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这是一次铭心刻骨的谈话,是一次生动的永生难忘的教育。
虽然时隔27年,但少奇同志的音容笑貌仍清晰如昨。他那实事求是,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对于我们今天坚持贯彻党的十三大路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