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宾馆文化”与“主馆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6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宾馆文化”与“主馆文化”
范忠信
最豪华的建筑一定是宾馆、饭店。我们的城市面貌,简直可以称为“宾馆文化”。
傍晚,我带着三岁的幼子在街上散步。每经过一座漂亮的楼房时,孩子都要问:“爸爸,那是什么宾馆?”这童稚的声音如一根长刺扎在我的心上。
一个开放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要有些值得自己骄傲的豪华建筑,这很自然。作为一市市民乃至一国国民,在那作为自己城市或国家的文明标志的建筑物前漫步、摄影,常常能产生一种自豪感。美国人在他们的国会大厦和国会图书馆前是如此,法国人在他们的埃菲尔铁塔前是如此,日本人在他们的高速火车站前也是如此。我们呢?我们有天安门,有人民大会堂,有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可以令人自豪的。但新建筑呢?北京最豪华的新建筑都是饭店。站在这家豪华饭店或那家豪华饭店门前时,那种自豪感怎么也“油然不生”。
“宾馆”、“饭店”,只要稍豪华一点,就简直是专为“宾”而设的。自本世纪初以来,“宾”字似乎有了特定的涵义。在许多场合,似乎就专指“外宾”,那些豪华宾馆、饭店、酒家的牌匾上的“宾”字尤其如此。因此,那些只配供“内宾”享用的,常常不得不自惭形秽,不敢僭称“宾馆”、“饭店”,只好谦称“旅社”、“客栈”。
为豪华的“宾”而专造豪华的“馆”,这些豪华的“宾馆”与城市的其他建筑相比,有如“鹤立鸡群”。
这是一种“喧宾夺主”型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发达至少有三大害:第一,钱大都花在“宾馆”上,势必使“主馆”的建设延缓乃至荒废;第二,我们的市民、国民(“主”们),眼看着那些只有“宾”们才有资格进进出出的“馆”,势必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第三,以宾为主,喧宾夺主,天长日久大约不止停留在建筑上,也会影响到政治、经济上。在这方面,好些第三世界国家已为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在我看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最豪华(主要指设备齐全、现代化程度高,而不一定仅指外表装潢)的建筑应该是“主馆”——大学、图书馆、科研中心、医院、商店、车站,等等,应该是这些供这块土地上99%以上的并不怎么豪华的“主”们服务的场所。简言之,我们需要一种“主馆文化”。“主馆文化”的发达,将使我们的同胞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从羸弱走向健壮,从愚昧走向聪明,从贫困走向富有,从自卑走向自信……
“宾馆文化”热的同时,许多中小学的校舍还在坍塌,许多大学(甚至重点大学)的经费还是严重短缺,许多医院因病床太少不得不把垂危的病人拒之门外,许多车站的候车室仍如牛栏,许多图书馆仍然无钱买书、更换书架和桌椅,许多……
适当修一些高档宾馆并非不必要,问题是过多、过于豪华!目前,豪华宾馆的床位使用率平均不足50%。
“宾馆文化”似乎已经引起中国决策者们的注意。国务院已下令清查新建楼堂馆所,正在动工和准备动工的“宾馆”自然在清查之列。中国有的地方亦有所觉醒。例如北京,新建的北京图书馆新馆、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车站等几大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主馆文化”的建设。然而,是不是因此我们就可以乐观起来呢?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