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商品大旅游 价格滚雪球——治理经济环境中应解决的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7
第2版(经济)
专栏:

商品大旅游 价格滚雪球
——治理经济环境中应解决的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时下有一种怪现象令许多人困惑:上海的名牌产品在上海市场上难见踪影,要到兄弟省市的商场去寻觅;同样,兄弟省市的名牌产品在当地也难以买到,来上海反倒可以一睹芳容。
对这种“商品大旅游”现象作一番探源,不难发现其缘由皆在价格上。记者被告知:各地物价部门对当地产品在当地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都能严加管住;至于到外地去涨价,就管不着了。于是,名牌紧俏产品的生产厂家都不愿把产品销在当地“干吃亏”,而要到外地去提价,从而形成商品全国大“旅游”的局面。其结果就是“价格滚雪球”。
以上海一些热门商品为例:
纯羊毛毯:市场牌价138元,销往外地可卖到180至190元,而外地同类产品在上海市场上的销售价均不低于这个数。
全毛毛线:出厂价每公斤58.80元;销往外地可卖到80元上下,外地产品在上海销价76元以上。
全毛花呢:国家牌价每米39元,销往外地可卖到45至50元,而充斥上海市场的无锡、青岛花呢都是这个价。
至于18英寸金星彩电、上菱牌冰箱、凤凰自行车,在外地销售要比在上海销售分别高出1000元、800元和80元。
国家牌价的名牌产品在当地大都“有价无货”,或者只是点缀点缀市场,其对应的社会效应,一是上海人抱怨买不到上海货;二是消费者凭直觉感到,统计局公布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似乎不那么实在。
但是,因此而诘难企业也不够公道。企业向记者摊开的帐目令人瞠目咋舌。以上面谈到的毛毯、毛线、花呢为例,它们都以羊毛为原料。最近几年,国产羊毛上海基本上拿不到,只能靠进口。前两年,进口的64支澳毛毛条国定价为每吨1.678万元,几经提价后,目前地方外汇进口价已高达每吨5.113万元。“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企业只能“逼上梁山”,把产品运往外地提价销售。
前些日子市场上出现了一场“铝锅风波”。从8月底起,上海居民享受地方财政补贴,可以用“以旧换新”的方式买到按原价供应的铝锅,而调拨供应外地的铝锅则提了价。此举招来一片责怪。事实上,该挨骂的不是铝制品企业,而是哄抬铝锭价格的“倒爷”。每吨铝锭的国定价是4000元,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为6800元,而工厂的实际进价则高达1.65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不提价,企业就很难维持生产。
上海市静安区两大百货商店今年七八月份收到133张涨价通知单。上海市物价局日前对这些涨价单逐一作了检查,发现只有名烟、名酒、钉子、铅丝和部分医疗器械这五类商品是中央和上海市决定提价的,其余都是在企业定价权范围之内的商品,而且是迫于原材料提价而提价的。
本来,合理的商品流通是市场发展的前提,然而为了卖得好价,许多地方都把紧俏产品一个劲地往外地销,造成不合理的全国性“商品大旅游,价格滚雪球”,实是“扭曲的商品流通”,是一种“市场病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