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自费现象”的是是非非——中国社科院研究生谈大中专招生的一个新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自费现象”的是是非非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谈大中专招生的一个新问题
本报记者 李德民
9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7级一个班的研究生,就大中专入学中的“自费现象”展开一场讨论,对其中是是非非各抒己见,虽无万全之策,却不乏参考价值。现把他们发言的内容摘录如下:
王前海:我弟弟考中专,只够自费线,要上学得交1500元,而且一次交清。我家拿不出这笔钱,弟弟失学了。“自费现象”有人受害,也有人得益,“自费”是以牺牲“无费”为代价的。这不公平,简直成了“校门朝南开,有分无钱莫进来”!
王科:“自费现象”没什么不好。学校需要钱,教师也清苦,有人愿意出钱上学,而且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为什么不能允许他们自费上学呢?据报道,今年北京市高等学校原计划招收自费生1000多人,报名的高达4000多人,由此可以看出“自费现象”还是很受欢迎的。
林述安:“自费现象”是学校抠学生,学生抠家长。只要家长有钱又愿意被抠出来,就抠吧!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刘毅:自费生掏了很多钱才有学上,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上学格外努力,成绩不会比正规生差,毕业以后工作能力也不会差。
盘华: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办教育,自费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人的有些观念也得变一变,为什么看病不要钱?上学不要钱?要钱就是资本主义?武汉有所大学的附属中学是名牌中学,今年招4个班的正规生,还招了两个班的自费生,自费生上3年初中要出2000多元。这两个班的收费,对学校、老师是很大的支持和补贴。
郑宏范:中小学教育,还是要按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办事,不能乱收费。高等教育可以招自费生,但要加强管理。首先,学校不能借招自费生巧立名目乱收费;其次,对自费生也应有严格的标准,不能随便谁出钱就可以上学,自费生应该是既愿意出钱又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出相应的制度,使“自费现象”健康发展。
刘东华:“自费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是个客观存在。但自费生的出现不应以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代价,不能以少招正规生为代价,不能破坏高考招生中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另外,如果能扩大收费的范围,降低收费标准,使不很有钱但很想上学的学生上得起,这似乎也可以为国家解决一些教育经费问题,又使更多的人得到深造。
黄传芳:在讨论“自费现象”时,别忘了还有“流失现象”。过去,在福建一些地方,除了上学,没有别的出路。现在不同了,务工经商的路子多得很,不少家长为了赚钱,连中学都不叫孩子上了,这是令人忧虑的。按理说,越富越要学知识,越学知识越富,如果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好了。
卞文阳:经济发达地区有人不愿意上学,贫困地区更有人不愿上学,或者是想上学却上不起。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上学能不能使人变富?或者说教育和经济之间有什么关系?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发展教育和发展经济都有好处。
何庆良:研究“自费现象”,还要看看外国的情况,参考外国的做法。比如,我国大学教师确实清苦,但潜力确实也没有得到发挥。我国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6,而美国、日本和苏联等国的比例均在1∶12以上,有的高达1∶15,甚至1∶20。既然教师还大有潜力,出现“自费现象”也就是必然的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公费向自费的发展也是必然的。
陈际阳:现在的问题是,没钱的想上学也上不成,有钱的还未必想上学,有人认为读书有用,有人认为读书无用。怎样使没钱的能上学,使有钱的也愿意上学,使读书确实有用,这是教育改革中应考虑的一个问题。
关于“自费现象”的讨论很热烈。发言的有经过国家统一考试招收的正规生,也有单位付费的进修生。大家对“自费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和疑问,讨论的结论是:寄望于教育改革的深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