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反思——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7
第5版(理论)
专栏:书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反思
——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广锠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可避免地与人们观念深处的传统文化劈面相撞。使命感与危机感在漩涡中升华,于是,一股强大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便在中华大地上崛起。“新儒学”的呐喊,《红高粱》的出现,由《河殇》产生的争论,因“全盘西化”引起的风潮,形式与角度虽然各不相同,触及的主题实际只有一个: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到底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序列表上那倒数第二十位的名次,使这一反思显得分外严峻:“文化大革命”是偶然的吗?我们的落后是必然的吗?中国会被开除“球籍”吗?现实向历史深处追溯,民族向传统文化反思。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汇合。在展开传统文化诸元之分析时,我们不能不惊异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广。两千年前传入的异邦宗教,汉魏以后竟深深地扎根到中国人思维的深层,成为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的有机组成部分。两千年来的功罪,如何评说?面对今天东西方文化大撞击的现实,它又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迪?将佛教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来考察,尤其是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诸种表现形态相结合,进而研究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对它的吸收、容纳过程,从而清理历史的积淀,解剖民族的灵魂,这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方立天教授的新著《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正是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之后的一部力作。
本书作者多年从事中国佛教与中国哲学的科研与教学。他提出:“佛教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两千年,经过试探、依附、冲突、改变、适应、融合,深深地渗透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人类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批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就必须反思过去,探寻佛教文化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生存的种种因素,分析佛教文化在人们心灵中积淀的种种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取中国佛教文化中一切有价值、有活力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第3页)这是贯穿全书的重要指导思想。从这一基点出发,作者在阐明佛教诸要素的同时,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揭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横向联系,以此说明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异同,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的基本风貌,尤其是中国佛教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殊性格。作者的努力是成功的。
在拙作《印度文化概论》中,我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汇,必然会起矛盾,起冲突,激荡起浪花。但同时,又相互吸引,相互融合。其结果,有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个整体;有的也可能始终扞格参差,最后分道扬镳。”佛教传入中国,被铸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疑是两种不同文化成功结合的范例。《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一书向读者揭示了这一结合是怎样逐步进行并渗透到传统文化诸领域的,为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不仅如此,作者还以较厚的功力认真清理两千年来中国佛教的历史积淀,一方面指明,佛教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宇宙观是唯心的,佛教道德与封建道德相一致,佛教在历史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成为封建思想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指出,佛教文化中还包含着那些有价值有活力的思想内容,值得发掘、保存、改革、借鉴和发扬,不应一概予以抛弃。
佛教已扎根于中国人思维的深层。今天我们清理佛教的历史积淀,探寻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实质正是反思我们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层次,解剖民族灵魂。在本书中,作者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文艺民风及至思维的最高层次——哲学,探索了中国思维模式中的佛教因素及其由来。解剖自己的灵魂需要胆识与功力,《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反思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古代,当泱泱中华敞开胸怀,对各种不同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时,她的生命便迸发出绚烂的光芒;而当她禁海锁国,自居一隅时,便萎靡落后。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当今东西方文化大撞击的脉搏,把握民族的未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以为,有自知的明睿,有鉴别之慧眼,善于吸取历史上文化交融的经验教训,将可使我们在新的文化撞击中处于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一书值得各界朋友一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