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他们眷恋着“黄土地”——留学生回国参观汇报团随行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8
第1版(要闻)
专栏:

他们眷恋着“黄土地”
——留学生回国参观汇报团随行记
本报记者 雁冬
改革开放以来,分赴世界发达国家的几万名中国留学生,正不时成为国内人们关心和议论的对象。
上海街头,一位男青年与留学生搭话:你们都不回来了?
一个中等城市的副市长在会见回国参观留学生的代表后私下对人说:我始终都在观察他们,到底回国不回国?
这些海外学子在家乡人心目中似乎变得陌生了。有人开始向他们提问:既然爱国,为何不尽快回国?
这疑问,不难理解。当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荒诞不经的政治运动之后,终于从噩梦中醒来:自己已跌进了世界发展潮流的波谷。为了赶上世界潮流,在经济相当拮据的情况下,国家动用相当可观的外汇用于派遣留学生出国。人们自然翘首盼望他们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而事实上,除了部分留学生按期归国外,确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国外延期未归,以至还有更多的传说。
记者最近有机会同海外学子归国参观的代表在近二十天的时间内一起活动,对他们究竟怀有怎样的心思,作了就近“窥测”:
“出国前,我和爱人带一个孩子,100多元钱,也感到很满足。出国后,才真正感到国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今再也不用根据售货员的脸色决定该不该问下一个问题,也不用为打一个电话而拨红了手指……”
他来自纽约,攻读系统工程的博士研究生,5个年头了。他对国外小汽车、空调、每天热水澡的熟悉,就如同出国前的排队、挤车、换煤气一样。他该满足了?
“那儿,到底不是自己的家呀!看到国内的落后,我们很着急,想尽快回来建设祖国。中国不强大,我们在海外也没什么意思。绝大多数人并不想留在国外做二等公民。在外边,顶多也是混口饭吃,回来毕竟是给自己干事,干自己的事业。”离开祖国,更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密不可分。他们的真挚感情,是许多未曾置身海外的人难以置信的。
——“在海外,我们最爱唱的歌是《我的祖国》。”
——“如果外国人说中国半个‘不’字,我们任何一个留学生都会与他们‘拚’一场。”
——“我们坐在一起,最关心的是祖国的前途、命运,谈论最多的是国内的改革。”
——“当大使馆给留学生传达国内有关情况和文件时,大教室的人挤得最满。”
——“以前在国内的‘书呆子’也变了!变成了‘国内问题专家’。”
在绝大多数留学生中,“祖国”的概念没有淡漠,正如血缘关系不可分割一样,他们忘记不了生养自己的土地,哺育自己的人民。身居异乡,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国”的含义。
1987年,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兴安岭火灾就烧在了他们心上。他们为国家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而痛心,他们更憎恨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的不可饶恕的失误。他们在痛苦地思考:这是官僚主义向人们发出的又一次警告!
“但这是国家的财富,我们要保护这个财富!弥补这个损失!”——海外学子迅速掀起一场捐款活动,几乎波及了他们中的每个人。
全加拿大二十几个留学生联谊会,因为杨尚昆正在渥太华访问,他们连夜派人将款送去,请他带回祖国……
西柏林专门成立了“捐款委员会”,共捐款8000多马克……
巴黎迅速捐集了5万多法郎,并指明用于国内灾区哪一个部门……
纽约3000多美元……
“谁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祖国变得强大啊!那我们,我们的子孙,就能理直气壮地做人,再也不用背着贫穷落后的包袱……”他们动情了!
“那为什么有些人延期未归呢?”
“有的人看到国内存在的问题,对回国工作信心不足;但是不回来也不是滋味,过得很难受。这些人既受外国人的冷眼,又挨国内人的骂。”
“更多的人是想继续做博士后,利用国外现有的科研条件,多出、快出成果,对国家有益无害,对个人回国工作也大有益处。”
“留学生出国后改变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其中一部分人已将回国到高校、科研单位的志向转到从事经济工作。这些人想用一段时间与国外公司、企业建立联系,将更多的信息带回国内。”
他们向记者传递的是这样的信息:
——多数留学生从来没想过不回国。
也正是由于此,当他们不断遭到疑问和追询的时候,就更感到伤心与委屈。
他们希望母亲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会寻找一种方式,走一条合适的路,无愧于母亲。
在国外,他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比在国内时优越一些,但他们实际上承受着比出国前更多的艰难。他们不仅仅有学识进步的乐趣,也有背井离乡的失落;他们在孤寂和冷清中磨练意志,在课堂、图书馆、实验室之间奔波劳碌,他们要为买不买一件新衬衫、一双新皮鞋而精打细算,他们更为祖国的前程而孜孜以思。
远离亲人的海外学子,渴望信任,需要理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