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撩开这块神秘的面纱——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撩开这块神秘的面纱
——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本报记者 何黄彪
我们在甘肃西部的清水车站下车,随之改乘另一列火车,沿着至今在中国地图上唯一一条没有标记的专用铁路,穿过200多公里的茫茫戈壁,来到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部。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因为出于各时期形势的需要,对这儿所进行的少许报道,均使用“祖国西北某发射场”的名称;至于他们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也大多没有公开。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年复一年的默默奉献。
让我们来揭开这块神秘的面纱吧……
从艰难困苦中奋起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分首区与落区。首区位于甘肃酒泉地区金塔县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茫茫戈壁之中;落区则从甘肃伸展到新疆最南部,那里有着号称“死亡地带”的浩瀚沙漠。
“艰难啊!”中心负责人向我们感慨道:“我国的航天事业一起步,就艰难曲折,险些被卡死。”
那是1958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一批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出没过青纱帐的老八路,推翻了蒋家王朝的战士,未及卸去戎装、洗掉征尘从朝鲜归来的志愿军,以及许多优秀科技人员,浩浩荡荡,来到这个平沙万里、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他们睡帐篷,饮风沙,含辛茹苦,历时一年多,修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
然而,正当他们即将发射由一个大国提供的火箭时,风云突变,一系列想象不到的刁难和扼杀压到他们头上。
1960年9月,那个大国的专家全部撤走,许多技术诀窍未让中国人掌握,留下的只是那枚呆呆躺着的火箭。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的发射大军并没有被压倒,当时,到处写着一条标语:“发愤图强!”
仅仅在外国专家撤走后的第17天,一道弧光划破天空。他们用国产燃料把那枚火箭发射成功了!不久,他们又把我国第一发自制的火箭推向天空,并且准确落入弹着区。聂荣臻元帅在试验现场激动地说:“我们将庄严宣告,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用国产推进剂成功地起飞了我国的第一枚导弹!”
从此,我国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
向着综合性试验场挺进
发射大军揭开我国航天史的序幕后,又厉兵秣马,向着建设综合性试验场的目标挺进。
一大批科技人员,为了适应导弹试验发展的需要,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开展新的科学研究。刚刚做了胃切除手术的邢春圃副总工程师,一出院就趴在床上,忍着巨痛,一天天、一夜夜地摇着手动计算机,计算着导弹发射的精度,汗水洒满了图纸。最后终于研究出重要的“不同弹道工具误差折合计算新方法”。
1966年10月27日,导弹、原子弹结合性的热试验正在紧张进行。在一个国家本土上进行这种实战性发射试验,这是世界首次。
为了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经国防科委专门批准,由7名控制人员进入现场。他们知道,一旦发射失败,原子弹坠落地面,将是什么后果!但他们义无反顾,分别用婉转的话语,向家人作了最后的交待或向组织写了遗言。
“为了发展祖国的国防尖端事业,我愿意献出一切!”一位年仅20岁的操作员眼含热泪,哽咽着说:“我不是党员,感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如果牺牲了,我的全部薪金就作为党费交了。”说完,他冒着随时可能触碰引爆系统爆炸的危险,迅速钻进弹头与导弹之间,联接导弹和原子弹。当接到某个危险插头时,其他人员都撤离阵地隐蔽了,他沉着地把核弹头的引爆系统与电源联接起来,使核弹处于良好的待发状态。随着一声巨响,核弹头隆隆起飞,瞬间,从遥远的罗布泊传出了一声惊雷,巨大的蘑菇云庄严地升起来了。
发射中心的英雄们经历的危险事件何止一次!在发射某型号中远程火箭的时候,突然传来了爆炸声。在生与死的关头,副总工程师胡世祥热血翻涌:这种型号的火箭将作为我国首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工具使用,应该马上弄清它出故障的原因。他像一支离弦的箭,迎着巨型火箭中部喷出的一股股浓烟,爬上40多米高的塔架。当他正要靠近箭体,突然“啪”地一声,舱门炸开了,一个金属体
“嗖”地一声飞过来,擦着他的耳朵击在厚厚的钢板上,钻出了一个深坑。但他毫不畏惧,伏下身子,硬是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
1970年4月20日,他们把“东方红”卫星送上了太空;1975年,又连续发射成功两颗技术试验卫星和我国第一颗可回收实验卫星,实现了“三星高照”的美好愿望。
全面走向实用性新阶段
时间的脚步迈到80年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焕发新姿。
多次立功受奖、被树为“雷锋式干部”的中心总工程师李凤洲,为了对现有计算机进行彻底的改造,风尘仆仆,走遍了有关厂家和研究部门,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即使孩子生病住院,他在看护的10多天中,也一直趴在床边,进行反复的运算。除夕夜,外面鞭炮齐鸣,他在机房里忙着设计,直到清晨时邻居给他送来饺子,他才知道是大年初一。经过一年多苦战,终于使计算机彻底改观,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保证了以后新式火箭发射的需要。
广大科技人员辛勤的劳动,绽开了一朵又一朵鲜艳的科技之花:新型的半英寸磁带机、先进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卡马克通用测试方案……
1980年5月18日,他们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把瑰丽的彩虹抛上了南太平洋的上空。在此前后,又有11颗可回收卫星、一颗“一箭三星”从这里发射成功。1987至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他们又两次成功地为外国公司提供卫星搭载服务。这众多的卫星,已成为获取国土资源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观海可见波浪纹理,测地可知地下断层,考古可识历史陈迹,探矿可辨地质构造”,从而使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试验阶段推进到实际应用的崭新阶段,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许多创建中心时的老同志已埋骨沙海;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们前赴后继。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已在当年“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大雁不落脚”的戈壁滩上,建成了一座拥有机关、学校、商店、宾馆、银行、邮局的静谧优美而具有现代化色彩的航天城。当你漫步大街,怎么也不会感到自己身处戈壁深处。尤其在看到那大片葱绿挺拔的白杨树时,你会感到这里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更会感到这里的英雄们既具有把卫星送上天、收回来的神奇之功,同时也具有改造大自然的巨大能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