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今日韶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09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今日韶山
韶山,世人皆知,现在怎么样了?最近,记者来到这里,欣喜地看到韶山已汇入到时代的大潮中。
早在1980年,银田公社茶园大队有个叫郭先仁的就作出了惊人的举动:带领社员率先搞起了承包责任制。
此后,承包责任制在韶山区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到1987年,这个区6乡2镇粮食总产达1.1亿多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1320斤。全区猪存栏数达到23万头,户均10头。
过去的韶山人们怀着对她的一片赤诚之心,拿着巨额资金,想帮助当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却被“以粮为纲”、“保持毛主席家乡面貌”的口号所拒绝。如今这里的人民苏醒了,短短几年,已有1200多家乡镇企业、1172个个体企业应运而生,容纳着全区1/3以上的劳动力。
商品经济观念的冲击波,使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火车站,在毛泽东回故乡时下榻处滴水洞,五彩缤纷的广告牌代替了当年红一色的语录牌,七色相间的帐篷一个紧挨一个。在毛泽东旧居后面的樟学冲,几乎人人务农兼经商,几乎家家都成了万元户。“毛家饭店”的主人是一位老太太。30多年前,她是韶山冲互助合作的积极分子,1959年毛主席回故乡亲访她家,老人家同她的合影见诸全国各种报刊。队里分责任田,她想不通,整整哭了三天。如今她穿一身棕色烟花格西装,是雇有两个帮工的店老板了,不少外国客人到这里进过餐。
据韶山区工商局一位负责同志介绍,韶山区已有个体工商户1690家,每月营业额300万元,个体经济差不多占了1/3的比例。
改革,使韶山人从沉默中觉醒。一个韶山青年在讲演会上大叙感慨:“韶山人啊,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是再也不能以自己是毛主席故乡的人而莫名其妙地骄傲与自豪了!”
(9月20日《光明日报》 张祖璜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