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文明列车里的遗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一角

曾享誉全国的十三次和十四次文明列车上,餐车主任、服务员和乘警工作厮混,谈吐轻狂,对旅客冷若冰霜,根本无文明可言。请看——
文明列车里的遗憾
这是我们亲眼目睹的一幕:穿浅蓝色制服的旅客列车餐车主任开菜单时言语生硬、粗暴待客,不一会儿便与一名旅客争吵起来。另一名穿白制服的女服务员闻讯赶来,不问青红皂白,随即介入,为主任助威。待到一场恶语相加的争吵稍稍缓和,这名与服务员发生龃龉的旅客环顾四周,发现唯有他一家的桌前没有送上饭菜。在一旁冷眼观看的几名女服务员见到这名旅客的窘态,却突然发出一阵大笑。
这一幕发生在闻名遐迩的京沪13次旅客列车上,时间是10月4日下午7时30分左右。在场的旅客望着餐车壁上悬挂着的“文明列车”、“流动优胜红旗第一名”的奖牌,不由得摇起头来。
旅客的惊讶还不止此。当一名旅客表示要写信向铁道部告状时,两名服务员竟异口同声地说:“去告好了,铁道部长是阿拉的娘舅!”有旅客说“我们向记者反映”,她们更是嗤之以鼻,“阿拉一只电话就可以把记者开出去(开除)!”这些话出自于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队伍中,更令人难以置信!
记者为此在旅客中作了采访,所到之处,每处都有数十人围过来向记者倾诉对列车服务工作的不满。
在16号车厢,三四十人向记者诉说了这样一件事。这天下午7点左右,上海救捞局的一名干部招呼女服务员,要买一份盒饭。推着餐车的女服务员不知是因为忙还是没听见,未答理。这位坐在自己位置上的旅客便伸手在她腿部敲了一下,女服务员立即勃然大怒,指责这位旅客耍流氓。旅客争辩时,女服务员气势汹汹地甩下一句话:“你等着,有你受的!”一会儿,一名乘警便过来对这名旅客进行训斥,要他检讨、道歉,还要收缴他的身份证。周围旅客对此愤愤不平,许多人自动留下姓名、地址,愿为上海救捞局的那位干部作证。
中国钟厂干部戴铭陶说的是他9月29日乘坐14次列车的遭遇。凑巧的是,担任包乘任务的是同一个车组。那天下午6时05分,正值用晚餐时,旅客很需要开水。坐在2号车厢的这位旅客发现座边的暖水瓶空了,便找车厢列车员联系,列车员让他自己到3号车厢去冲水。但是3号车厢列车员未准许,按制度要求2号车列车员去冲水。当旅客把情况告诉本车厢列车员时,正津津有味地阅读小说的列车员却说:“阿拉现在不送水,放开水是有时间的”,“阿拉不放就是不放,你去反映好了。”这位旅客从列车前跑到列车后,折腾了40多分钟找到列车长,由列车长通知2号车厢列车员去冲水,但是这位列车员仍无动于衷。后来,列车长只好请12号车厢列车员帮忙。2号车厢的服务员对此竟无愧疚之感,看到这位旅客时依然寻衅似地嚷道:“你不是会告状吗,再去告啊,怎么不告了?”这位旅客感慨地对记者说:“本来是举手之劳,最多花几分钟时间,然而却让旅客跑前跑后花了约一个半小时,她本人却毫无歉意,还要奚落旅客。她的行为与文明列车的称号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将近下午8点,在机械电子工业部二院工作的楼江宁向记者反映,他乘坐的20号车厢从2点40分开车至反映情况时止,没有人扫过地,也没送过开水。
在这趟列车的列车办公席、餐车及车厢,曾经蔚然成风的文明礼貌用语几乎都被生硬、粗鲁的语言所代替。“喂喂喂,让开让开”,“不要不识相”,“阿拉就是这个态度,侬准备哪能?”以及训斥、奚落的语言时有所闻。待客中难见笑容,但是如旅客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时,她们往往咕哝一句,随即报以哈哈大笑,令人莫名其妙。
行之有效的制度,有的执行不严,有的已经放弃。餐车服务人员几乎未见有佩带工号的,旅客因对服务态度不满询问工号或尊姓大名时,回答是:“就是不告诉侬!”
在列车抵达终点前,不少旅客找到记者谈看法。有位旅客说:“看到闻名全国的列车服务水平下降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痛心。他们的行为已与文明列车的光荣称号相去太远。他们自己破坏了这趟列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玷污了他们的荣誉称号!”言谈中,许多旅客回忆这趟列车前几年的良好风尚,人们呼唤名副其实的文明列车精神,呼唤着这趟列车的优良传统重新发扬。
新华社记者 冯亦珍 崔济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