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关于青年电影导演的探索——“中国新电影研讨会”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1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青年电影导演的探索
——“中国新电影研讨会”述评
任仲伦
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发展流程中,一批青年导演拍摄的具有新的审美形态的影片群,在影坛上掀起了探索之风。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吴子牛、张军钊、黄建新、张泽鸣、胡玫、周晓文、孙周等导演已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称为“第五代”,其代表作有
《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盗马贼》、《孩子王》、《红高粱》等。他们自始至终伴随着种种褒贬毁誉的不同评价。恰如其分地探求这批影片的得失成败和来龙去脉,将会超越研究对象的本体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近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编辑部召开的“中国新电影研讨会”所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来自电影界、文学界、学术界的五十余名与会者对此展开了具有强烈争辩色彩的探讨。
在社会和电影发展的双重座标中确定价值
许多与会者指出,这批青年导演创作的影片虽然风格迥异、个性殊别,但整体上促使中国电影在思想和艺术的双向突破中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有些同志把这批新电影的审美特征概括为:打破过去电影创作中思想教育化、人物性格化、生活故事化的常规,竭力用一种个性意识和批判精神,来思索人生、历史和民族命运,从而使影片具有形而上的哲理意味和沉郁冷峻的风格特征。这种沉郁冷峻,与西方嬉皮士的冷漠冷嘲和自暴自弃绝不相类。它根源于经受巨大劫难后的反思精神,根源于对历史曲折和现实艰难的忧患意识,在沉郁冷峻背后深藏着炽烈的渴望和赤诚的关注。同时,这批新电影具有新颖的电影意识,它们对作为电影独特手段的影像和造型语言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使其从摹写手段上升到剧作功能。这种对电影造型语言、时空结构的探索和有意味的形式美感的追求,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而有个性的思考相结合,使中国电影的审美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有的同志则认为,青年导演的创作属于过渡性作品,是在没有足够文化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反叛性探索的。文化的贫困导致作品在思想上缺乏整体性,形成模仿大于创造、技术大于艺术的弊病。有的发言者还结合对具体影片的分析,指出青年导演的一些作品理念庞杂,而人性血肉偏少,尤其是对新生活没有找到真实的体验。如描述和渲染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恐惧感、末日感,明显超前于现实而显得苍白。有的人不同意这种概括,认为意识超前和现实超前不是一回事,作为艺术家就应该把处于变革中的人们心灵中萌发的新的情绪、意念予以敏锐的发现和艺术的表现,这正是知识分子立场的有效体现。
对传统文化是反叛,还是选择
青年导演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关系是什么?以往的理论探讨对此有所忽略。
有些同志认为,这批新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最明显倾向是怀疑和反叛,是以“文以反道”来反叛具有规范遵从特征的“文以载道”,是以直面人生的“求真”来反叛具有中庸隐逸特征的“避真”。这种怀疑和反叛具有整体和本质的意义,是从个体苏醒的意识出发的。有的发言者则把这批导演概括为:是在信仰废墟和文化断层中崛起的“无父的一代”。反驳这种观点的发言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归结为孔孟文化,其间还有老庄文化等,而老庄文化恰恰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青年导演的某些作品如《孩子王》明显地蕴含着老庄文化的意味。有的同志把传统文化分为正统文化和非正统的潜文化两个方面,指出非正统的潜文化生存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民族的命运,《黄土地》、《盗马贼》等影片实际上是体现了这种潜文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倾向于认为,与其说青年导演的创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反叛,不如说有所选择更为确切。还有的同志进一步分析道,如果从反叛传统这个角度审察,那么青年导演的创作更强烈地表现出对以政治说教为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否定。
实践和理论都面临着冲击
青年导演将向何处去?与会者普遍认为,他们在急需克服自身弱点的同时,又面临着时代更为严峻的考验。有人预言,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击,青年导演的艺术探索将难以为继,不得不向时尚或主流意识形态回归。有人将今年以来电影中的庸俗创作倾向戏称为“倒爷意识”,呼吁在商品化的热潮中,应该坚持严肃的艺术追求。也有人认为对前景不必过于悲观,新电影不可能只在一种理想的环境中发展。正如世界电影史上先锋电影、实验电影始终存在一样,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将继续存在。当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应当主动去适应商品经济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我们的电影。
同时,大家还对面临这批新电影冲击而带来的理论与批评的困惑进行了反思。应该看到,电影理论与批评为青年导演创作的发展始终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赞扬、批评、还是争辩。同时也出现了偏差。一些与会的青年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直率地指出,电影理论批评存在着隔靴搔痒和大而化之的偏差。
不少同志意识到了我们的理论与批评在把握青年导演的创作中存在的弱点,一是缺乏整体思维,往往把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过于简单地分割把握;二是缺乏精细的分析,表现在对青年导演的分析过于笼统,忽视了这批青年导演的个性差异,实际上他们并非铁板一块。所以要想从整体上把握这批新电影的审美形态,就必须以具体的精细分析为前提条件。也有的同志提出,不能简单地要求电影理论都能契合和满足创作者的现时要求,而应该保持理论的相对独立性,急功近利的要求有碍于理论的发展。但尽管如此,大家都认为加强创作者与理论研究者的交流是有益的。理论批评不能总是处于自言自语和自说自话的状态中,而应该在对话中达到理解沟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