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绘画的意味——连环组画《大千世界》画册欣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2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绘画的意味
——连环组画《大千世界》画册欣赏
王久辛
我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被自身潜在的疑问所阻挠,首先要问的是:画的是什么?画的像不像?等等,这样的问题阻止着我们放开手脚大胆走进我们还不能立刻作出判断的艺术境界,我们往往依赖理智直观的思想判断,而不太或根本就没发现人还有一个更可靠的真实可以依靠,那就是更高或更深层次的真实——感觉的真实。我在欣赏张国琳的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画册时,首先的担心就是他面对的欣赏的眼睛,可能还不适应欣赏这样的绘画,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情。
张国琳的《大千世界》组画,从整体看去,似乎都是陌生的或含糊的,但是并不是没有理解的可能,他画一棵被锯断的树,而树根却用人的肢体来表现,使这幅绘画具有了生命悲剧的效果,如果我们的经历有过被宰割的感受,也许从这幅被命名为《生态》的画中,还可能得到更深的痛苦。在《星球的相吻》这幅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球状的具象,一个是人脑的形象,一个是地球的形象,两球相触,恰好形成相吻,这是一幅纯理性概念的具象展现,展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源,皆出于人脑这样一个简单又深刻的哲理。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画面上那些易解的形象中寻求画家暗示的思绪,纵观张国琳的《大千世界》组画,我们会发现,这位青年军人画家的创作渗入了更多的主观意识,他将自己忽生的奇思展现出来,创造了一个个想象奇特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这些想象既依赖心理历程呈现出的想象又依赖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致咀嚼,所以他的画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创造性。在他的绘画中,所有的传统的表现技巧都能尽量表现出来,令人惊奇的是一些作品恰恰是洞穿了传统本身才富有更大的创造性从而更接近现代绘画的性格。例如他的《五色土》就充满着对传统文化新的审视;他的《挥鞭疆塞》凸现着对长城的独特观察和精辟的认识;他的《雄关漫道》不仅使我想起普希金“通往天堂的路早就有人把守”的名句,同时还使我们对中国的这关那关的重重叠叠的障碍下的人民艰难的生活产生联想,并且被这种无声的叱责所震动。我在欣赏着张国琳这组65幅的大型组画的当初,就不止一次地想,他的这种超前的艺术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无声的又是形象的审视又是怎样孕生的呢?我忽然想起一首歌中的一句:“有个声音在轻轻呼唤”。我想,张国琳在创作的时候肯定被一种命运的旋律所吸引,全凭感觉在劳动。换句话说,就是全凭天赋,虽然天赋的座基肯定是勤奋。
他的画没有学院气息,但更接近灵魂的真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