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化落聘为动力——株洲市企业实行聘任制纪实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4
第2版(经济)
专栏:

化落聘为动力
——株洲市企业实行聘任制纪实之三
本报记者 吴兴华
株洲市企业实行聘任制后,一批原来的厂级、中层和一般干部落聘了。
一夜之间,“铁交椅”被搬掉了,落聘的干部感到改革动真格的了,真正产生了危机感。株洲钢厂劳动服务公司一名负责人,去年底在招标中落聘了。开始,他感到问题不大,说:“副科级干部当不上了,当个科员、办事员还是可以的吧。”落聘后,厂里给他牵线搭桥,厂供应科愿意接受他为仓库保管员。他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不愿去,又没有地方上班,后来,他查了厂里的文件,得知6个月内没有岗位的要自谋出路,感到不去上班的问题的严重性。3天以后,他到厂备料车间当了工人。到这时,他才真正感受到,聘任制把“铁交椅”搬掉了,把“铁凳子”也搬掉了。落聘对落聘干部的压力是巨大的。落聘了,地位变了,待遇变了,工资减了;当官时,门庭若市,落聘后,门可罗雀,还有种种从传统观念看落聘的议论。在压力面前,绝大多数的落聘干部往事涌上心头,痛苦地思索着、向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自己为什么会落聘,与受聘干部相比,自己的差距在哪里?面对改革带来的竞争机制,今后自己怎么办?
落聘的干部,并不全是差干部。由于企业人浮于事的状况要改变,机构要精简;一批德才兼备的工人和原来的一般干部参加竞争,竞争对手多,强中还有强中手,一些过去看来工作搞得不错的干部也相形见绌,落聘了。开始,这一部分干部想不通,不服气。经过痛苦的思索后,他们不少人发现,过去自己满足于一般地做好工作,对改变企业效益低的问题想得少,忽视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学习,自满自足,落后了。他们已从或正从过去的“自我感觉良好”中醒悟过来,正视自己,解剖自己。株洲冶炼厂运输处一位原副处长,去年底落聘,到厂汽车队当了一名采购员。他过去一心一意为提高厂里的经济效益努力工作,他分管的生产、设备、安全、环保、消防等工作多数都居厂里的先进。这次落聘,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对记者说:“我这样努力工作,做出了这么多成绩,怎么还会落聘呢?我实在想不通。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能干的!”但他又告诉记者:“我在过去的工作也有干错事的地方,与形势相比,我可能是不行。”他现在正在四处奔波,尽职尽责做好采购工作,同时在认真地总结自己的过去。
落聘虽然是痛苦的,但有些落聘的干部对于落聘还是服气的,他们与受聘的干部相比,或是感到自己文化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或是觉得自己过去在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他们非常懊悔过去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但他们不服输。他们说,别的同志能被聘任,我们的不足是可以改变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经过努力,还可以争取被聘任。有的经历了卧薪尝胆后,又重新被聘任了。
株洲钢厂原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李湘淮,是这个厂的第一批工人,1961年以来,一直是厂里的中层干部,还是全国劳动模范。这次落聘后,在运输车间当安全员,他后悔自己过去没有抓紧时间学文化,学管理。他对记者说:“对于落聘,我没有怨言,也没有思想包袱。我晓得自己文化低,水平不高。但是,我不服输。水平低,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我准备参加下一次投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