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刘笑敢与博士文库第一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学界新秀

刘笑敢与博士文库第一书
本报记者 周庆
刘笑敢,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1947年生于河南偃师县,1966年毕业于天津16中学,1968年去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插队,1973年入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78年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开展研究。已发表哲学研究论文20余篇、专著两部,与人合作写书4种。
置身社会生活的旋涡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苦恼,尤其是精神生活比重较大的知识分子。但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中,如何在不可抗御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精神的平衡,却建树甚少。刘笑敢的力作《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在这方面作了探索。
这部29万字的专著,是胡绳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已出版的第一部书。
刘笑敢说,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官场得意者大抵讲儒学,许多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官场失意者大多转向道家,对统治阶级产生绝望愤恨之情,抽身退步去追求清静无为。屈原、司马迁,就是儒家中以身殉义、忍辱负重的代表。而庄子,则是鄙视国君富贾,对他们采取完全不合作态度的典型。庄子作为隐士、散文大家、道家和气功的始祖之一,为历代读书人所熟悉。特别是他对知识分子危疑处境的痛切感受,他追求逍遥游的自由的精神境界,使道家成为封建社会2200多年来与孔孟之道对抗性最强的学派。
现代人研究庄子,主要靠以他名字命名的《庄子》一书。其书思想深邃博大,独树一帜;形式绚烂多采,奇特超拔,历来注家极多,分歧颇大,但其哲学,基本上是被全盘否定的。
刘笑敢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要从庄子哲学中,寻找出一些对现代人有益的东西来。他首先利用战国中、后期汉语中先有单音词、后有复合词的规律,分析今本《庄子》一书,揭示出其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的先后时间关系。他说,内篇只有“道、德、命、精、神”等单音词,没有“道德、性命、精神”等复合词,而外、杂篇中这些复合词却出现30多次。参照《左传》、《论语》、《老子》、《墨子》、《孟子》,以及《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足证复合词出现较晚,从而得出内篇早于外、杂篇的结论。他还用穷举对比法、统计分析法论证了外、杂篇的分类及其与内篇的关系。这样,刘笑敢就解决了近人争论不休的《庄子》成书年代和各篇归属。在此基础上,他剖析了《庄子》中道、命等基本概念的多层含义,揭示了庄子哲学是“安命”而非宿命,是怀疑论而非不可知论,揭示了精神自由与迁就现实的尖锐矛盾。对此,当代哲人李泽厚曾写道:“其论点虽多与时贤有异,我却愿引为同调”。
时间倒退10年,刘笑敢31岁才开始研究哲学。那是1978年初,他作为内蒙古知青共大的教员,在自治区党校学习。他看到一份北大哲学系招考研究生的参考书目,上列7本书,自己只读过其中最薄的一本,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他却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考。
人生的许多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当刘笑敢面临某种机会时,常常勇于一搏。1976年,刘笑敢面临毕业。一天早晨,他迈开两脚,步行百多里路,到内蒙古知青共大求职。
“一位大学生冒雨前来投奔共大。”消息在共大传开,领导当即决定:坚决留下。
那是一个人们易于激动的时代。刘笑敢还没仔细看看共大,也没来得及和领导谈谈,就成了共大人。他的同学说:“这事就你做得出来。”
共大在偏僻山区,经常停电。刘笑敢便秉烛读书。他感到在北国茫茫苍苍的天地间,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有了这段经历,他对庄子所处战祸连绵、危机感普遍存在的社会环境,感受尤为深切。
刘笑敢明白自己哲学思维的历史很短,所以注意比较,以增加研究的深度。他把庄子和萨特拿来作比较,认为他们都以个人的自由为哲学理论的第一要义和人生的最高目标。但庄子追求顺乎自然的精神自由,萨特主张人可以选择一切的行动自由。这两种自由都是主观假想成份很大的自由,都用乐观主义掩饰悲观主义,含有虚假与真实的二重性。
刘笑敢的研究才是开始,他想从我们古老的文化、古老的哲学中,作出更多有益于今人的开掘。(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