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润格与品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5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润格与品格
唐大笠
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有《自嘲》诗一首:“不学板桥要白银,学他赖账或能行。诸君且莫勤追索,待到千秋一律清。”读诗玩味,深知老先生为书债所累,酬应不暇,苦不堪言,乃发于诗,倾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数年前,他上京与赵朴初、启功等先生相晤,谈起近况,便随口吟出这首诗,朴老启翁听了一致叫好。朴老为安徽太湖人,他家人从北京归来说,朴初先生将这首诗写成条幅挂在家里,与其是作为书与诗加以欣赏,毋宁说是一纸出色的“安民告示”,告示索书人不要无休止地纠缠。
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观点看,林老先生等观念似乎未能更新。艺术商品价值,不是堂堂正正地见诸文件与报端么!风雅的索书求画人,请掏钞票来买,艺高艺低,按质论价,全面放开搞活,也不排除联系人提取劳务费或回扣(不过要执行最新规定,回扣要写在合同纸上),其它如听小曲子、看气功表演、江湖卖艺、观赏健美等等,一律皆然,概莫能外。其理论根据是“有偿服务”,光明正大,何羞之有?达命清高,安贫乐道则有点超脱得近乎迂腐了。
郑板桥的人品画品,为人敬佩,就是他在那个时代竟然带头抬高画价,很有点商品意识。他的那份卖画的润格尚存,他写道:“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三尺价三千,赊欠尤恐赖账,礼物犹属纠缠,送白银则中心欢喜……”。三尺纸的一幅竹子,要价三千两银子,不为不高,就在乾隆年间也不算小数目。似此价格售画,此老若还健在的话,进口的彩电、冰箱、空调、小轿车,定会应有尽有的。
不过郑板桥一生没有发大财,他当上潍县县令,从政而不废艺,笔耕不辍,具有官吏兼文化人双重身份。“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县长,最后终因大旱为民请赈而丢官,过着“官罢囊空”、“聊凭卖画”的清苦生活,比起我们当前某些高价艺术家苦得多。那么,板桥的高价润格纯属游戏乎?非也。我们只要认真地研读他的润格全文,便不难发现板桥的“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无限愤懑,跃然纸上,如匕首投枪,愤世嫉俗,他决不是个好财货之徒。从这个意义上讲,板桥先生散之老人的诗文如出一辙,异曲同工,其胸中浩浩落落,清气照人,不失艺术家风格。
今日倡导“有偿服务”,体现社会对知识与人才的尊重,乃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在这个新形势下,文艺与商品“联姻”,保持艺术的贞洁,“有偿服务”不要与“为人民服务”打架决斗,既有润格还要有艺格、品格,这个近乎老调的调,似乎也有重弹一下的必要吧。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日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