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该哪个“轮子”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6
第2版(经济)
专栏:

该哪个“轮子”快?
本报评论员
把不同的经济成份称作不同的“轮子”,有的叫做“四个轮子一起转”,有的叫做“五个轮子一起转”,是各地农村近年十分流行的口号。清河的实践再次证明,多种经济成份的活跃,是农村经济繁荣的极为有效的“酵母”。
几个轮子一起转,哪个轮子应当快转呢?这是农村多种经济成份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对此,清河的回答是,“四个轮子一齐转,哪个转得快就让哪个快转”。这个引人深思的答案,其深刻含义就在于尊重客观实际,尊重经济规律,让实践中行得通、行得好的经济形式去适应并积极推动本地的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以生产力的兴衰作为政策和策略的衡量标准,打破长期以来人为设置的“成份”限制,使农村经济更快地繁荣起来。正是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清河县的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至成为支撑和繁荣当地经济的“台柱子”。
清河为什么要偏重个体与私营经济这个轮子呢?因为这种形式与这个县过去比较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而能够快转。哪一个轮子能转快,哪一个轮子快不起来,有主客观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去我们长期不顾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要求,片面地追求“越公越好”,“越统越好”,实践证明,这种脱离实际的主张,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而不管你怎样想让它快转,终究是快不起来的。以生产力这个标准来检验,清河县对“轮子”的选择倾向不仅是勇敢的,也是科学的。
让个体、私营这个“轮子”转得快一些,以至成为某地经济的支撑成份,会不会影响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个争论多年的问题,实际上已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阐释。清河这个继温州之后提供的又一个实例表明,这样做的结果,千家万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经济发展一片勃勃生机。清河还是社会主义的清河,它比过去更好了。发展经济归根到底靠人,在清河这样没什么国家投资的地方,靠本地人、尤其是乡土能人的成长来带动千家万户就显得尤为重要。清河的“轮子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取胜:你能干就让你干,还要创造条件让你好好干。清河创造让能人成长以及带动更多人发展的环境,给我们以很有教益的启示。
中国地方很大,各地情况差别也很大。有些地方明确提出“四个轮子一起转,集体这个轮子要快点转”。这种提法,在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因为它与当地情况相符;而在集体经济基础较弱的地方效果却不够明显,原因是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有些地方靠政府出面给集体贷款、“输血”,不仅没有使集体这只轮子转起来,反而背上了包袱。该哪个轮子快,就让哪个“轮子”快;无视经济规律,靠主观意志去加快并不能得到好的结果,这就是清河经验教给我们的答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