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关于文学本体论批评的思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纵横谈

关于文学本体论批评的思索
陈剑晖
谁都难以否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文学批评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格局:各种各样的学术理论不断涌进,各种各样关于批评的议论沸沸扬扬,各种各样的批评模式纷至沓来。显然,在这场纷纷扬扬的批评的大合唱中,“本体论批评”因其独特的批评方法而显得格外突出。
本体论批评也被称为形式批评。这种批评,在西方不算新鲜,但对于我国的当代文学批评来说,却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从目前的情况看,它仅仅是一种开端,一个起点。它不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如果不及时做适当的调整克服,很可能会危及本体论批评本身的命运。
那么本体论批评应作哪些调整呢?在我看来,本体论批评为了求得在中国立足,至少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本体与美学。本体批评就是美学的艺术批评,这本来是毫无疑义的。不过目前的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由于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以来,本体论批评家就认为作品有着一个独立自足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靠采用“零度的写作”(巴特语)方式构成的。于是,有的本体论批评家在进行批评时便采取不介入的态度,否认这种符号系统是凭借主体才存在。如果说,这种主体不介入的态度在西方批评家那里还有渊博的学识或其他方法可弥补,因而不显得那么突出的话;那么在我国的批评家这里,这个问题就比较明显了。举例说,我们读某些由我国的批评家写的文本结构批评文章,除了看到作者从外国语言学家那里借用了一个理论的框架,此外还有一堆诸如“语符代码”、“语义场”、“语流场”、“语感外化”、“程序编码”、“语言能力”、“语言使用”之类的术语外,在审美的创造方面几乎一无所获。这就提醒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社会学的批评抑或是本体论的批评,都不能忽视批评者的主体创造,忽视批评者细致明锐的审美感受和自我体验。因为艺术批评是一项高级的精神活动,离不开人的主体精神的介入。本体论批评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那些文字的集合体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并成为“一种充满激情的运动”感染读者。如果离开了审美感受,本体论批评将成为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字游戏。
二,本体与历史。本体论批评把文本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把对形式的研究放在批评首位。这无疑是对传统批评的反拨。但是,当本体论批评把现代语言学的原则作为批评的最高准则时,实际上它已经陷进了语言的圈套。这就是把语言作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符号体系来研究,而忽视了语言与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其实,语言来自社会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了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而独立存在。同理,以研究小说的语言形式结构即“文学性”为己任的本体论批评,更不能离开现实和历史,不能只描述形式和功能而放弃价值判断。何况,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还不是一个艺术的时代。这个时代还有许多逼人的、比艺术重要得多的事情需要人们去解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本体论批评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纯艺术的形式主义批评,而应当吸收进社会学批评的某些合理因素,以此来丰富和壮大自己。
三,本体与情感。如前所述,本体论批评对文本形式的重视,不应局限在叙述、词语、象征、隐喻、神话和心理分析本身,而应把“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沟通起来。当然,这种沟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的艺术感受和社会历史的介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种——情感的创造和沟通。情感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的重要性早已为作家和批评家普遍认识到;但情感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作用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情感在批评中的地位绝不低于它在创作中的地位。如果说,没有情感的文学作品是没有感染力的文学;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文学批评是缺乏魅力的批评。尤其对于倾向于形式结构的本体批评来说,情感的创造更其重要。正因为本体批评具有走向形式和科学化的倾向,所以他才更加渴望情感的浸润。这不仅仅因为本体批评不只是形式和科学,它还和社会和历史、思想与感情相联系,更主要的是,本体论批评尤其是文本批评中的那些叙述,那些结构,那些语言符号与批评主体之间,需要以情感作为纽带才能联结起来。
所以,走向本体的批评,当它在寻找回归的“根”的时候,也应当寻找自我感情的确定。只有建立在文本把握与情感创造上的文学批评,才是真正具有艺术魅力和科学态度的内在批评;也只有这样的批评,才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本体批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