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通俗文学三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我看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三题
徐劲军 林建法
(一)
为通俗文学正名似乎得到了认可。通俗文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目前似很有歧义。从语义学的角度看,通俗应当是一个中性概念,通俗小说这个概念本身不应是贬义的,正如纯文学小说不会天生便都是好作品。但是一谈雅俗,则褒贬之义比较鲜明。可以说,通俗小说这个概念尚未界定便被泼了污水。
衡量通俗小说,着眼点不应局限在小说文本之中,也要考虑小说同读者的关系。这里不妨使用覆盖率这个带有统计色彩的中性词。覆盖率高的称通俗小说,覆盖率低的称文人小说。由此可以看出,通俗小说是一个“接受”的、从小说与读者关系中生发出来的概念;其特征为:明白易懂,读者众多,后者则是主要特征;基于这一认识可以使用“覆盖率”作为界定通俗小说的客观确定标准,依覆盖率的高低来划分通俗小说与文人小说;文学名著中的多数因覆盖率高而属于通俗小说,小说史上通俗小说居主流地位。
(二)
小说具有多种功能,但人们通常偏重于某个方面。因而有“载道”、“政治工具”、“教科书”、“审美”、“宣泄”、“娱乐”诸种功能论者。而不论何种功能的发挥,都以小说被阅读为前提。阅读使文本(客体)与读者(主体)之间实现了功能沟通。于是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沟通的动力因何产生,为什么在许多人看来,小说可读可不读?其二,沟通的差异因何产生,为什么小说的覆盖率差幅很大?
沟通的动力来自娱乐需求,娱乐是小说的基本功能。小说的各种功能,都是以娱乐为基础,才得以发挥的。鲁迅曾说: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又说:当时一般士大夫,虽然都讲理学、鄙视小说,而一般人民,是仍要娱乐的(见《中国小说史略》)。“干预生活”也好,作“教科书”也好,都离不开“寓教于乐”,这一点甚至决定了沟通最终能否实现。消遣性的小说可能令人手不释卷,而说理式的小说或许使人不堪卒读。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由于政治原因,可使一部原来默默无闻的作品成为一时争相传阅的作品,但这种“功能错位”现象比较短暂。现代社会娱乐形式日趋丰富,作为形式之一的小说,功能发挥相对也受影响。
娱乐又是分层次的。一般把仅仅得到快感如生理性刺激,看作低层次的娱乐,而把得到审美体验看作高层次的娱乐。相同的层次,娱乐性的强弱也有区别。通俗小说的沟通性优于文人小说,既有娱乐层次丰富(此谓“雅俗共赏”)的原因,也有娱乐性强的原因,或者兼而有之。有些低层次的通俗小说,主要是靠娱乐——刺激性强来提高覆盖率的。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通俗小说更容易为大众所认同,所谓“喜闻乐见”,这主要体现在语言、方法、思维与情感习惯等方面。
讲求小说的沟通,提高覆盖率,并非要求作者“迎合”读者,相反,更应注重“非迎合沟通”。真正的沟通是双向的(即共鸣),并且可以是无意识的,叫作背景沟通。它以整个历史、社会、人生为沟通时空,增强了作品的开放性,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等,方可能获得持久的高覆盖率。迎合读者的沟通,也可使小说一时流行(畅销),但层次往往比较低,因为作者的超越性受到限制。文人小说的作者中,有些一惯采取“非迎合”、“无视”读者的态度,但作品的沟通时空窄浅,加之其它原因,也不能获得高覆盖率。因此,作家要作为作品的主体,站在社会历史人生的高度,使作品达到深广时空的背景沟通,才可能创作出传世的通俗小说。
(三)
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内在标准一般讲两条:艺术性与思想性。近年来多了一种提法,叫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实质上是增加了一条外在的标准:经济价值。在商品时代,这也是必然现象。这三条标准并不等价,有强调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有强调艺术至上的,理论上极少见强调商业价值的。对一部具体的小说,的确只要进行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即真善美的判断就可满足了。
先看艺术价值,如果承认通俗小说与文人小说各有一流或末流作品,如果不对大众带什么偏见,这两类小说在艺术上应当是平分秋色的。再看思想价值,它类似于艺术价值的比较。同一种观念由通俗小说表达还是由文人小说表达,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两种比较可以忽略不计。应当指出,由于对这些艺术上思想上带有超前性的文人小说的潜在价值估计不足,容易导致对文人小说的误判断,视“读不懂”、“味不正”为无价值。至于从经济上比较,通俗小说因其高覆盖率自然胜于文人小说。若推到极端,商业价值的高低甚至可能决定一部小说能否出版、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的能否实现。显然,全部小说中价值最高的,是那些蕴含丰厚,能与最多的不同需求层次的读者,在深广的历史时空持久沟通的小说,这样的小说覆盖率最高因而也最通俗。这样的小说不仅实现了内在标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同时也实现了内在标准与外在标准的统一。不过在价值判断的具体实践上,不应苛求最高价值,而需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某些西方国家评“畅销”书的作法,剥去其商业化的外衣,有一个合理的内核,它实质上是由大众作出权威判断,体现了在小说面前读者平等。畅销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说是纯“外在”判断。但经验表明,畅销的未必都是“好”书,有价值的未必一时畅销。总之,大众的判断与少数人的判断谁也不应强加于人,权威判断最终可能要留待时间——历史来作。而任何一本小说若能留诸历史,在大众中流传是其重要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