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沙特——沙海中的粮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8
第7版(国际)
专栏:埃及通讯

沙特——沙海中的粮仓
本报记者 林皎明
这不是天方夜谭。酷热、干旱的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如今成为地区产粮大国。
沙特是这样谱写着自己的产粮历史的:
1975年,沙特全国自产小麦不足3000吨;1987年小麦获得丰收,产量一跃为250万吨。小麦种植面积13年前只有15万公顷;现在已经增加到230万公顷。单位面积产量(公顷)从1.74吨提高到8至9吨。1985年沙特开始出口小麦,接连两年分别成交出口150万吨小麦,今年的小麦出口量已猛增至220万吨,增加61%。沙特小麦不仅向海湾邻国出售,甚至远销中国和苏联。沙特其余农产品也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找到了自己的市场。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0年至1986年世界各国农业增产的年平均水平在15%左右,而沙特在此期间的增长速度高达26%。该组织认为“沙特阿拉伯尽管面临在沙漠地面上进行农业生产的艰难条件,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80年代像它那样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为此,沙特农业和水源内阁大臣今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9届国际农业知能圆桌会议上被推选为“年度重要人物”。
在阿拉伯世界,一日三餐的主食离不开由面粉烤成的大饼,以致大饼的俗称便是“生命”。然而,本世纪以来,素有阿拉伯粮仓之誉的几个阿拉伯产粮国,诸如埃及等,都先后由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中东阿拉伯国家普遍依靠进口解决粮食问题。沙特阿拉伯历来就不能称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国”,吃粮也靠进口。“石油黄金时代”的暴富,与盘中餐的紧缺在阿拉伯半岛极不协调地同时存在。记者至今记得几年前一位阿拉伯官员曾经说过的话:“原油毕竟不能当饭吃”。
沙特阿拉伯的农业起步,正是始于石油暴富的年代。1972年,沙特政府组建促进农业生产的两个专门机构,成立了农业银行,负责彻底改变祖传刀耕火种式的落后生产方式,拨出巨款建设全部现代化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兴修水利。土地由国家无偿提供,资金由银行无息贷款。国家出资聘请外国农业专家,引进最新技术专利。粮价由内阁拨专款维持。沙特政府的这一明智决策,不仅在短短10多年里基本解决粮食自给问题,而且尚能小额出口。这在阿拉伯世界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原油不能当饭吃”,但原油能转化为粮食,这就是把石油收入投入到农业中去,为农业起飞创造物质条件。这一成功经验在阿拉伯海湾国家的传播,恐怕要比沙特小麦在那黑市场上的出现更有魅力。如果沙特能进而成为整个海湾地区的“大饼篮子”,其余有钱缺粮的邻国岂不也能仿效着自产小麦,烤出自己香喷喷的甜点心?
沙特阿拉伯现有人口1200万,常驻外籍劳工300万,自产小麦250万吨。无论怎么计算,粮食供给都可以说是基本过关了。
西方人印象中,身穿白色长袍的沙特人,要么是挥金如土的富翁,要么是腰缠万贯的石油巨商,而今,沙特已经出现一个新的阶层——“农业企业家”,他们正从茫茫沙海中走向世界。
(本报开罗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