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西德控制通货膨胀的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19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德控制通货膨胀的战略
武士国
30多年来,除个别年份外,联邦德国国内物价总水平长期稳定,通货膨胀一直较低。50至70年代大体控制在3%左右,而且各年份增长与平均增长幅度相差不大。7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外部经济冲击,一度有所上升,但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治理效果仍是最好的。80年代前半期,通货膨胀仍趋平缓,其中1 986年甚至达到了负增长,去年也仅为1%。这些情况受到许多国家的注意。
联邦德国政府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宁要低通货膨胀下的适度经济增长,也不要高通货膨胀带动起来的高增长和高就业。”
这是倡导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代表人物、西德第一任经济部长艾哈德的主张。
当时对于增加工资、解决就业和物价的关系提出的具体政策原则是:首先要使劳动生产率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其次才考虑名义工资增加;达到上述条件才有可能保持低下而稳定的物价水平。这也是艾哈德在联邦议院演讲时谈到过的“蛋糕增大”理论,即生产优于分配的观点。
艾哈德最关心的是生产恢复和生产率提高问题。他认为,要想解决提高生活水平的问题,首先要增加国民经济产出的量,而不要首先注意分配。
进入6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发展目标又改提为稳定物价、经济稳定增长、控制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稳定均衡发展的必要前提。
实施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措施须有一套能保证发挥其正常功效的环境和条件。概括说来,就是要有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这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宏观政策手段能否正常发挥或被扭曲。
联邦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竞争、价格、金融、财政以及关于工会与雇主关系的法规法令等方面都有齐备的法律保证。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专门负责以保证币值、维护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的联邦银行,其职权、任务和在经济与政府关系上有独特的地位。
这是保证联邦银行相对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有所成效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当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无权通过财政向银行透支,通常靠增加税收、出售债券或通过市场募集资金。
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政策手段是控制工资成本费用的过度上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把工资控制在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下是必不可少的机制;而对于一个在很高程度上依赖贸易出口的国家,更为重要。70年代以后伴随着全球性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放慢,工资增长的压力也突出起来,70年代末到1982年初社会民主党执政期间放松对工资的管制加上推行社会福利政策使得同期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大出口和稳定物价的压力。1982年政府更迭,工资和社会福利政策随之调整,尔后逐步消除掉了新通货膨胀的缺口。此外政府在控制工资成本上升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方面采取的对策之一是采用“共决制”,就是让企业内的工人代表进入企业最高决策层与资方共同参与企业管理。对策之二是工资自治管理。工资的类别和高低在联邦德国不是由政府确定的,而是由企业主和工会双方协商解决的。它们既通过谈判确定出工资的高低,又协商谈判近期和远期工资增长的幅度。
在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联邦银行的作用更为突出,政策措施更为完备。一般来说,联邦银行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稳定物价往往有几项相应的措施:
一、调整贴现率。贴现率的变化往往是信贷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志。最终对全社会资金供给水平产生一种与调整利率异曲同工之效。联邦银行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具体规定。变化幅度、额度和应付外部投机的相应规定等。
二、联邦德国对于居民储蓄也有许多规定。储蓄分为活期、定期和长期。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呈渐快趋势,货币的支付手段多种多样,手头的现款结余和沉淀货币很少。为防止在经济发生波动企业和居民大量挤兑提款,银行规定每个居民客户每月只能从其活期存款户头提取2000马克,超过此数再提则倒付利息。这种措施既有利于银行把握有根据的贷款融资又为管理资金提供保证。而上述规定对居民的储蓄并无多少消极影响。
三、调整抵押贷款利率。这里主要指联邦银行按照它认可的抵押品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作为控制资金供给的一项重要辅助措施。证券抵押放款一直是联邦德国的主要放款形式。在正常情况下,其利率往往高出联邦银行贴现率1%、2%。在运用这一手段时,规定出放款限额、贷款期限和部门,达到了既配合政府控制资金流量变化,调节资金供需双方的目的;同时又支持了政府的稳定物价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政策。一般讲,联邦德国银行之间互相竞争、扩充实力,但是在政府法令的监督和干预下,其业务活动也必须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
四、调整最低准备金比例和额度。根据联邦法律,各商业银行必须将吸收存款按一定比例无息存到联邦银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