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比传说更美丽——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三十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0
第8版(副刊)
专栏:

比传说更美丽
——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三十周年之际
陆芸芸
酒泉,一个美丽的名字。航天城离它还有很远的路。要换乘航天城自己的火车,向戈壁更深处驶去。沿途不时出现地图上找不到的铁管处小点号,还有大片大片如坟堆一般的小土包。土包上长着无名的野草。有人说,是这些草的根在风中护住了沙土,才形成了这些小土包。
无论火箭起飞是何等的惊天动地,航天城却悄悄存在了30年。
据说,第一批进来的人坐的是闷罐车。为抢修这条铁路,基建工程兵部队留下第一批没有碑的坟墓。当年,如同古代两军对峙、安营扎寨一般,荒滩上布满了帐篷。夜间抢工,一片灯的海洋,火的世界。夜里狂风常常刮走帐篷,人们就地跳起,没头没脑地拚命追赶。因为保密,只能在心里和亲人生离死别。发射完毕,人们泣不成声,老司令掏出一瓶茅台酒,围着发射场默默地浇酒……
这些,史书上是查不到的,它只记载火箭发射的那一时刻。
火箭起飞的瞬间的的确确是惊心动魄的,一切仿佛都凝固了,人们自动地屏住呼吸。先看见烟雾无声地弥漫,再听见低沉有力的声浪滚滚而来。当大地在脚下颤抖的时候,火箭启动了,喷烟吐雾,山呼海啸般地直冲九霄。刹那之间,竟忘了科学的存在,忘了燃料正在燃烧,仿佛冥冥之中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呼唤它腾空远去。这仅仅是一时间的错觉罢了,真正令人震惊、令人感慨的,还是那些留在地面上的人们。难道冥冥之中也有什么在召唤他们?召唤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和后代,乃至后代的后代,托付给戈壁滩,托付给大西北?
坐闷罐车来的人们留在岗位上的已经不多了。有些已经离退休,有些已经转业,有些早已长眠在戈壁滩上。当初一批一批进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又红又专”、“祖国最需要的人”。他们告别父母、师长,怀着死在戈壁滩的决心,踏上西去的列车。如今又要与留在基地的儿女分别。并不是想回家就回得去的。不少城市的大门都是关闭的。他们在戈壁滩上老老实实地坐等,等待着有个合适的地方容他们落脚……
很多很多的人,提起亲生儿女,断断续续总是说不周全,却能丝毫不差地讲述每颗星、每颗弹的微小细节。很多很多的人,不知自己今后的命运将会如何,却坚定不移地相信,通向太空的航天之路将越来越宽广。
每个人都融化在这一整体的事业中。每个人遗失了自己却找到了历史。每个人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回忆。
一个从小随父母来到基地的女军人还记得:最初还没有多少家属,只有我穿着小红裙子。有一天我和爸爸去买饭,回来的路上起风了,我们使劲跑,使劲跑,到门口时被风追上了,进屋一看,饭里全是沙子。
一个属于第三代的4岁的小女孩,她的姥爷去世了。人们用很多方式向她解释这件事,于是她说,姥爷出远门了,他就躺在那边的戈壁滩里……
等她长大以后,她会明白她的前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她会明白只有火箭起飞的那一瞬间才是唯一的补偿。她会听到那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向她的后代讲述这一切:一个司令,含着泪水,郑重其事地将茅台酒一滴一滴洒在发射架下。一个小女孩,穿着红裙子,紧紧地抱住小锅,使劲跑,使劲跑,快到家门口时,一阵黄沙遮住了她……
那动人的一幕又一幕没能保留下来,当时的摄影机仅仅对准了火箭。他们并不为此遗憾。他们原本不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些。
但这一切就活生生地长在生者的记忆里,永远不会死亡,永远不可磨灭。它们根本无需史书的记载,就像千百年来民间那些美丽的传说,世世代代延绵不已,永远不会中断。其中渗透着人生最严酷的真实,最真实的严酷,它比传说更美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