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卓资的新秩序——配套改革四年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卓资的新秩序
  ——配套改革四年纪实
  本报记者 陈勇进
两年大旱为改革作证
内蒙古有名的贫困县——卓资,在成功地进行农村改革后,于1984年7月,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经济、政治体制配套改革,逐步建起商品经济新秩序。
卓资县的配套改革,大体可以分为几段:从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上半年,为下放权力,政企分开,对所有的工商企业实行承包、租赁、转让、兼并;从1985年下半年到1986年上半年,为党委、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从1 987年到现在,对全县的改革,进一步梳理深化。
改革的成效如何?卓资县近年的两次大旱灾,或许可以作证。1986年全年仅降雨270毫米,粮食减产40%。农村改革后,农民有了积累,虽然有灾却没闹灾。1987年到秋季才降雨160毫米,粮食减产60%。人们说,要在过去会饿死人。县委书记朱暄到灾害最严重的八苏木、哈达图、马羞图去调查,那里的困难户才有4.5%,个别地方缺粮7.8%。他们准备了1500万公斤的返销粮,到今年6月,才返销250万公斤,和正常年成差不多。而卓资县城的猪肉日销量,却从改革初的25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还有13300户买了电视机。大灾之年的银行存款,比往年增加了19%。
改革是逼出来的
县长张楚说:我们过去干了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换来个人均收入41元,根子是压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的改革,仅仅三四年,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给人们以启示。县造纸厂是个不到百人的小厂。由于“大锅饭”、“铁饭碗”,连年亏损,人均负债上万元。他们大胆地学习农村改革经验,实行经营承包,第二年就扭亏为盈,还自筹资金10万元扩大再生产。原来基础不错的云田厂、食品公司,改革没有跟上去,进入了亏损行列。1984年7月,县委扩大会上讨论改革总揽全局问题。盈利的、亏损的都摆在大家面前,他们对改革浓缩成三句话:大改革大进步,小改革小进步,不改革没出路。决定对国营企事业实行经营承包,群众入股,劳动分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留成归己的办法。对手工业性强的企业,推广家庭作坊,化整为零,扩大再生产。厂长有权指挥生产、销售和技术改造,引进技术。职工实行浮动工资。企业实行股份制,有权招收、考核工人。表现不好的职工,可以退股离厂或者留股换人,股金可以继承。
放权、精简与双向选择
要办好事业,重要的是给基层以权力,使他们有自由发展的机会。
1985年上半年,卓资县委、县政府把工业、商业、供销、文化、卫生等125个单位人、财、物、权统统下放,经营者或单位负责人实行公开招标、聘任。紧接着从这年下半年开始,党政分开,精简机构,转变职能。这样,铁交椅、铁饭碗打破了。卓资的干部自己面临着社会的严格选择。也面临着自己对社会职业的选择。“官位”淡化了,干部要干实事才行。县委鼓励竞争,鼓励干部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
有一天,我正在县委会听朱暄谈情况,窗外传来一阵孩子们的歌声。老朱笑说:那个教孩子唱歌的叫李淑珍,是幼儿园的头头,你最好和她谈谈。不一会李淑珍来了,这个青年,快人快语,一见我就说:再也不受气了。她原来是县幼儿园的教师,改革中没被招聘,可她决心自己办个幼儿园。她用2000元租了县人武部5间闲房子,找了6个伙伴,吸收了151个孩子。李淑珍是幼儿园的领导,也是教师、阿姨。县幼儿园有工作人员21人收孩子180个。现在两个幼儿园生气勃勃,竞争得厉害哟!
县运输管理站有一处院子闲着,政府决定公开拍卖,通过竞争,有3名干部以5万元买下。他们1名是县局级、2名是一般干部,按照机关干部辞职办企事业规定,10年之内可以拿资产抵垫款5万元。所以他们停薪留职后,不用交现款,而拥有这所房子的经营所有权。假如他们以后要求再当干部,那就把款子加利息归还机关。这3名干部中,有一位就是县团委副书记韩爱平。3人搞生产资料供应,已有1年时间了,干得不错。在六苏木乡,我还看到被拍卖的小医院——益文医院。1984年这所医院有11人,困难得发不了工资。药品卖了,还欠公家1万多元。改革时,作价1.6万元卖给退休医生徐文。这个家庭医院,因看病及时,收费公道,受到人们的称赞。
现在,卓资干部的新特点,是愿到基层或企事业单位做实事,不愿在上层浮着当官摆花架子,这是他们精简机构的成功之处。原农业推广站站长赵争平,辞官搞经济实体,他租种了40亩旱地,打井、种菜,去年收入7000元。附近农民看着赵争平搞农业有本事,都来学习。赵争平帮助群众打井110眼,浇地5500多亩,产量大增。
引进、竞争与市场效应
卓资县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内蒙古水平的1/4,而内蒙古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这样的落后状况,怎么和人竞争?
卓资最头疼黄磷厂,10年亏损300万。1986年以25万元租给北京红星化工厂,困难的日子立即结束了。去年又变为北京红星厂的分厂,红星厂派来了厂长和技术人员,当年投资100万元改造设备,今年又投资300万元扩大再生产。卓资县在交通、水、电、税收方面给以帮助。现在黄磷厂大变。卓资把黄磷方式称为“嫁接”。如今,卓资县已把20个不景气的企业嫁接给北京13个,嫁接给呼和浩特和包头市7个。企业一旦“嫁接”出去,立即有了竞争的力量。县里还把开发卓资的“10项规定”寄往全国各地,欢迎人们到卓资投资办企业。对到卓资投资办企业的,提供场地、劳力、资源、交通运输、建材、能源方面的帮助。客商可以独自经营管理,招聘职工,制定工资标准。一下引来50个开发项目,2000万元投资。
改革前,卓资5条街只有半条街热闹。这几年,卓资的商业网点从120个增加到900个。税收由8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各条街上人们穿着入时,熙熙攘攘。电影院前面的空地上,经常有10几个台球案子。打台球是娱乐,但每副台球一天也能收入10几20元,人们在那里玩得很开心。张楚对我说:这几年集体、个体商户发展很快,从人数上超过国营企业的5倍。有人说这动摇了社会主义,仔细分析,他们不向国家要一分钱,产值却从30万元增到600万,使许多待业人员有了职业,国家增加了税收,这不是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吗?
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
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不但触及一部分人,而且几乎触及所有的人,不仅触及一般干部,而且要触及领导干部。比如食堂承包后,谁吃什么菜,拿什么样的钱。朱暄、张楚的家属不在卓资,都是自己拿碗到食堂里买饭。在交通方面,过去的小车子,书记、县长随叫随到。改革后,县里的大小车子全部租赁出去。按照新的规定,谁乘车谁拿乘车票。过去几位县领导去呼和浩特开会都乘小车,现在是坐火车或公共汽车。在呼和浩特开会时,有的县委领导看见朱暄坐公共汽车,开玩笑说,老朱,你这一改真见效,小轿车换成大轿车了。老朱只是笑笑。
现在,卓资的住房绝大部分已卖给职工。朱暄、张楚家在外地,住在办公室里。其他领导和职工一样按规定买了房子。我问几位同志,对拍卖住房的看法,都表示满意。
从今年4月起,卓资县对医疗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医院也实行承包租赁,按照规定,把医疗费发给本人。过去领导干部随便要药住院,现在不行了,对于这些特权的失落,几位领导感到愉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