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质量、谋略与“手腕”——哈尔滨轴承厂“销售大王”姜树林印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1
第2版(经济)
专栏:

  质量、谋略与“手腕”
  ——哈尔滨轴承厂“销售大王”姜树林印象记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一直由国家包销的轴承,全部放开自销了。面对陌生的商品市场,哈尔滨轴承厂销售处长姜树林的第一个“对策”不是别的,而是读书!
读西方大公司的“销售术”,研究日本产品打进美国的“鬼门道”,还翻阅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其中包括《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里那些“知己知彼”的章节。这,给他启迪,也为他“壮胆”。于是乎,他南下广东闯“市面”去了。
这里,洗衣机正热,一看机器里的轴承,不是洛阳轴承厂的,就是从日本进口的,再听听转动时发出的声响,姜树林心里有“谱”了——一个信息即刻传回厂里,建议组建22分厂,专门生产洗衣机用的“80201”轴承。
“生产精细轴承是我们厂的优势”,姜树林分析说:“我们完全有能力‘兵进广东’!”
产品出来了,不过转动时的振动值超过40分贝。尽管国家标准是45分贝,姜树林还是“威胁”22分厂厂长说:“不降到40分贝以下,一只轴承也不给你推销!”
不久,振动值降到38分贝,把“洛轴”挤出去了,但是,日本货还以36分贝的优势往里钻。姜树林再次压22分厂:“我已向用户发函了,凡38分贝的统统退货退款!”22分厂被“逼”得再三努力,终于使大部分产品的振动值降到33分贝,毫不留情地把日本货也挤了出去。现在,什么“波浪”、“水仙”、“威力”、“白兰”等名牌洗衣机,用的都是“哈轴”生产的轴承。
这叫作“质量打法”。姜树林说:“就是以质量促销售。”
不过,仅有这一条是不够的,还要有“谋略”。姜树林说:“每年一度的全国定货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销售人员的‘智斗会’”。他解释道:“全国同行业几百家,你不动脑筋争用户,好货也会烂在手里。”
1980年长沙定货会,厂家和用户来了几万人,住的很分散。面对这种局面,不少厂家不知所措,只好坐等客来。姜树林则不然,他租了一辆面包车,跑遍各大小饭店、宾馆,代表团驻址和每天来接客户洽谈的班车时间请那里的广播员帮忙,广播“哈轴”的产品。这样一来,效果就不用说了,只几天,“哈轴”便“满载而归”。
这以后的几年定货会出花样了。由于压缩基建规模,轴承滞销,一些小轴承厂便发挥送礼的“优势”,南方的厂家带手表,北方的厂家带皮毛,西北的厂家带毯子,公开叫嚷“定货多,给好处”。
姜树林不慌不忙:“我们不能这么搞,但也不能被他们难住。”他把用户代表请来,宣布“政策”:现在市场形势多变,大家眼光要看远一点,哪家用户与我们实力雄厚的哈尔滨轴承厂签定长期定货协定,我厂2000多个轴承品种优先供给,特别是年定货50万元以上的,要我厂什么短线优质产品,我们一概满足。这一来,“大户”又都被吸引过来了。
1985年工业大上,轴承需求量激增,定货会上有些轴承厂家“拿把”了。姜树林马上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满盘收”,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结果,原计划定货4000万元,可只两天时间就达到5000万元。晚上,姜树林举办舞会庆贺,快四步,慢三步,歌舞悠悠,人影幢幢,那些端架子的厂家被晾在一旁,叫苦不迭。
姜树林还有一些“手腕”,颇有点“狠毒”的意思。“204”轴承,是
“哈轴”的独家“拿手”产品,机床和运输机等都离不了,以往年产450万套,在姜树林的建议下,现在就生产200来万套,刚够客户用。姜树林自有他的理“这就把‘204’的一部分客户‘固定’住了。然后我们拿出精力开发新产品,去和同行业竞争新的市场,或者抢占他们的市场。”
“你这样做不是有点‘残酷’吗?”我笑着问。
“不!”姜树林毫不犹豫地答道:“竞争就是这样。”他接着说:“其实,你仔细看看,这些年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大家受益,同行们也都学‘尖’了,都被逼得进步了。我考虑的只是:他进一步,我要设法进两步!”
从1981年到1987年,哈尔滨轴承厂销售收入从9008万元增长到20170万元。这里包含全厂职工的心血,但是姜树林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