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这步棋走活了——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深化改革采访札记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1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这步棋走活了
  ——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深化改革采访札记之一
  本报记者 毕全忠 赖仁琼
以往,学校完全附属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自主权;内部吃“大锅饭”,死水一潭。虽然也有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但只为解决“校长说了算还是书记说了算”,其实谁都没多少权。北京市31所中小学深化改革,突破了传统管理体制,校长与区、县教育局签订类似承包合同的协议书,学校有了自主权,校内管理也开始搞活了……
今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市31所中小学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工资总额包干和教职工全员聘任。这一改革为时不久,已给这些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改革也牵动很多方面,对于人们思考教育改革与发展很有益处。
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困难,人们说得很多,如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不重视教育;多数教师收入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业仍然缺乏吸引力等。一句话:动力不足。人们往往从外部环境去看教育事业的动力不足,忽略了教育内部机制存在的问题。当然,外部环境很重要,应当优化,这几年已有了不少改善,今后无疑还要作更多的努力。然而,如果教育内部没有良好的运作机制,那么即使环境很好,仍然不会兴旺发达。
机制不灵导源于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一样,也是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型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从宏观到微观直接控制学校,校产、经费、人事都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支配,学校完全附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内部,则是“大锅饭”、“铁饭碗”。有一段时间,还实行教职工退休由子女顶替,“铁饭碗”成了子女继承的“遗产”,结果是有些学校“走了个教书的,来了个扫地的”。这批不合格的人进了校,也端
“铁饭碗”。
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因而也没有责任主体,教职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没有竞争,人员组合就很难合理化。问题的关键是校长无权。采访中,几乎所有校长都谈到这点。中关村二小校长马玉薇说:改革前,校长很难当,有的教职工不好好工作或不适合留在学校,校长也无可奈何;学校有些收入,想奖励教师,一有动作,就有人告状,上级就派人来调查,查来查去,使人灰心丧气。她说:“这样当校长,实在没奔头。”
再说教职工。多数人收入低,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北京市一批中小学都有校办企业或其它计划外经费收入,这次试行改革的学校就都有,这些学校教师的收入不算少。可是,体制不改,计划外收入的分配基本上仍是平均主义的,旧体制所具有的一切弊病仍然存在,对调动积极性、人员组合合理化、提高教育质量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中小学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带来的弊病与企业基本上是一样的。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实行承包,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某种程度的分离,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能不能这样改呢?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不能,因为学校与企业不同。虽然也有一些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但这只是解决“校长说了算还是书记说了算”的问题,没有同时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和人员聘任制,校长仍无多少权,实际上负不起责。现在可以看出,校长负责制要名副其实,就必须配套改革,同时实行工资与劳动制度的改革,必须走到校产所有权与办学权适当分离这一步。这几年,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总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周围转圈,没有改到核心。
这次,北京市31所学校的改革有了突破,开始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了。我们看到海淀区教育局、通县教育局与中关村二小、北京地质附中、通县6中签订的改革协议书。从协议书内容可以发现,这基本上是一种承包合同,区、县教育局是以校产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而学校及其代表校长是校产使用者的身份。校长拥有对校产(包括人事、经费)的支配权亦即办学权,同时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只是督导、考评与奖惩。这是较大幅度的放权,学校所有权和办学权有了某种程度的分离。这是一种综合改革,校长负责制比较名副其实了,学校内部机制有了改变。
改革试行的情况怎样呢?
首先是校长的才能发挥出来了,受的束缚少了,对学校的管理有效了。北京地质附中校长赵学华说:“从前想实行科学管理,但掣肘因素很多,不易做到。现在,可以按自己的教育主张干了。这学期一开始,各项工作安排得较有条理,各种措施得心应手。”校长要知人善任,但改革前即使知人,也很难善任。中关村二小校长马玉薇说:“以前安排工作要照顾这照顾那,如年级教学组长,全校本来只需9名,为了照顾,竟安排16名。现在好办了,可以知人善任了。”由于有了校产支配权,校长们也可以放手合理使用校产,挖掘潜力,发展校办企业,增加计划外经费收入。聘任制和浮动结构工资的实行破除了“大锅饭”,建立了利益驱动机制,有了竞争,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31所学校分别有10%—30%的教职工未被聘担任原来的工作,他们中有的流动到校外,有的在本校改做其它工作,有的在本校待业,有的提前退休。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目前还未出现较大的问题。部分未被本校聘用的教师,已由市区、近郊区向远郊、农村流动,改变了以往只由农村、远郊向市区、近郊流动的状况。
试行改革的31所学校都有计划外经费收入。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浮动结构工资制后,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而且连“档案工资”也有一部分(一般为35%)参加浮动。这样一来,教职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量、工作效果联系起来。31所学校试行的结果是教职工普遍增加了收入。由于各校计划外经费收入不同,教职工的收入也不相同,同一级别的教师,在不同学校的收入就不同。这就产生了校际的竞争,将引起人才的流动,也促使当地政府和校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以吸引人才。
纵观31所学校的改革,形势是好的,“棋”下活了,但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的也不全是赞歌,人们提出不少疑问和有待完善的地方。至于能否尽快普遍推广,还有待于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