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中国古代的翻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3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古代的翻译
我国商周时代,以华夏族为中心,周围居住了许多民族部落和国家,为了更好地加强与周边各部落、国家的联系,自然就产生了转述语言的译官。
周代之前,翻译的名字有很多,如:寄、象、狄鞮、译等。到了周代,才统一叫象胥。象胥是专门掌握周边各族部落国家事务的人,能通周边各族语言。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翻译官。译官的产生,便利了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译官的主要任务就是下达王命,帮助国王安抚邦国诸侯,上传各地情势,以利国王的统治安抚。
汉初,设立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及外国事务的机构——大鸿胪。译官专门负责翻译。他们的职责主要有二:其一,跟随朝廷使者到各少数民族及外国去,进行安抚劝慰、建立友好关系的活动。其二,当皇上在朝中宴见各族或外国使者、国王时,负责翻译。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第一个“盛世”。为了适应中外交往的需要,还在学校中进行外语教育,培养翻译人才。
唐代,我国封建经济达到了兴盛的顶点,各民族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外国的交往也进一步密切,翻译人员也就多了起来。
(《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2期 王记录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