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面对新旧框架的交替——记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希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4
第2版(经济)
专栏:

面对新旧框架的交替
  ——记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希友
  杨集才
编者按10年改革已把我国经济推上新旧框架交替的伟大进程,它是这样的宏伟壮观,又是这样的错综复杂。应该用什么样的观念来观察,来思考?本文介绍的赵希友同志的思路,在这方面会对读者有所启发。
不能按旧框架设计新大厦
1988年早春二月,南方一个城市的经济考察团专程到沈阳,请中国最早搞租赁经营的沈阳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赵希友介绍租赁经验。
然而,赵希友却说:“租赁,只是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是浅层次的改革,我们要把改革的触角伸向国家所有制领域,我们要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取代企业由国家所有、政府经营的全民所有制形式。”
取经的人感到惊讶,其实,惊讶的不仅仅是这些人。自从去年末,赵希友把这个命题提出之后,上下左右的诘问就未间断过。这些诘问都集中到一点:全民所有制具体形式能不能动?这也是困惑赵希友多年的一道难题。近几年来,他在全国率先搞起的租赁经营和资产经营责任制,改变了经济运行机制,但是,由于企业依旧采取过去的国有形式,企业作为政府部门附属物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变,这就无法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单位和独立的经营者。他提出创办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将国家所有的沈阳汽车工业公司的8亿元资产用股票的方式全部转移到金杯公司名下,使企业由全民所有变为股东所有,政府只能通过董事会起作用。
不是没有不同看法,几个理论工作者就尖锐地提出:我们搞了30年社会主义,一张股票,就使全民蜕变为股份,是改革还是倒退?
赵希友回答得也很干脆:判断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否先进,应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按过去陈旧的历史框架设计新的经济大厦。
就在南方客人南归不久,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它的股票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一种新的探索开始了。
用效益撞击旧框架
辽宁的经济理论界人士称赵希友为“实践着的理论家”。
赵希友的思想最早与旧框架碰撞,并撞出火花的时间是1983年冬。当时,他经过国内外考察,提出以原沈阳市农机汽车工业局的一部分机关为基础,囊括全市96家汽车企业,创建一个实体性的汽车公司。
这个改革的构想撞在旧体制的大厦上,立即受到强烈的反弹:“把90多家企业合成一本帐,会使全市帐面上丢掉4个亿的产值,这叫什么改革?”
可赵希友的看法却完全相反:“生产水平不动,只因动了一下体制就使全市减少4个亿产值,这正说明,原来那4个亿是由于旧体制重复计算产值的结果。为什么多少年来,总是生产捷报频传,而人们并没从实际生活中感到那样的大好形势,就是我们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有毛病。这样陈旧的框架还不应改革么?”
为了使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他动过多少脑筋,他所见的汽车厂大多单摆浮搁,即使规模很小的厂,也五脏俱全。年产1000万辆汽车的日本,汽车厂只有10家,而我们光是汽车总装厂就130多家,总产量呢?全国才40万辆!改变这个局面,只是给企业下放权力就能奏效么?他将公司所属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业务都拿到公司统一经营,使工厂腾出手来上产量、上质量。然后,迅速将沈阳汽车制造厂、沈阳轿车制造厂等一批重点企业的配套产品转移到配件厂加工,实现专业化生产。
他的这套改革尝试,至今仍争论不已,不过,赵希友已再不与人论短长了。从前,沈阳的90多家汽车企业一盘散沙,产品质量低劣,现在,他们生产的两种汽车产品连续三次双双夺得全国评比第一名。产量由原来的7000台发展到2.5万台,改革3年来实现的利润总额相当于公司原固定资产的1.2倍。有这几笔数字摆着,还用赵希友去辩论是非么?
书本上没有的我们用实践增补
那是1984年暮春的一个傍晚,赵希友在一家企业车间大门口,听得两个工人争吵:
一工人说:“都像你这么拿,工厂不被拿垮了?”
另一工人说:“一根钢管值几个钱?关你什么事?”
最后,那根钢管是否被扛出工厂大院,赵希友不得而知。他只是站在那里,心里乱糟糟。
“我以为工厂没有主人。”他向中顾委一位负责同志说。
这位负责同志一愣。
赵希友把他在那个傍晚的所闻讲了一遍。
这位负责同志问赵希友:“厂长算不算工厂的主人呢?”
赵希友说:“至少现在这种体制下的厂长也负不起责任。”
“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把企业全权交给厂长一个人经营。”
有人问:“把全民企业交一个人经营,有什么理论根据?”
赵希友的回答是:“没有现成理论根据不碍事,我们用实践增补一条。”
听说赵希友要把企业交给个人经营,一个老师傅来到赵希友办公室,没等开口,已汪然流涕:“我们不能搞资本主义那一套,把工人往火坑里推呀!”
赵希友望着这位可爱的老师傅心潮起伏……
不止是一个老师傅的眼泪,赵希友要把企业交给个人经营的主张,在所属企业里也和者盖寡,他的主张搁浅了。他的改革方案只好装进皮包。
1984年5月15日,赵紫阳同志在全国人代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营小企业可以实行租赁经营,给赵希友的方案带来了转机。赵紫阳的讲话刚过一个月,他就破天荒地将两家亏损企业交给个人租赁经营,而且迅速实现扭亏为盈。
租赁成功了,赵希友心中却隐隐作痛,陈旧的思想框架把人们束缚得多么紧啊!
摒弃附加在厂长头上的“道德标准”
赵希友主持一个4位承租者的报告会。第一个承租者在谈租赁经验的同时,强调自己承租企业不是为了挣钱。赵希友把他的话头拦住:“你就说是为了挣钱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把厂子治理得蒸蒸日上,我们就给你戴顶红帽子。”
又一个小伙子走上讲台,讲他租赁后十分强调在班子中搞五湖四海的时候,赵希友让发言人暂停:“你这里边道德色彩太浓。我和你签合同,只要完成合同指标。愿意用谁,完全由你自己决定。”赵希友告诉作报告的承租人,不要按稿件宣读,怎么想就么说。
会场上立即响起一阵赞许的掌声。
一个大企业的纪委书记对租赁经营心有疑虑,报告会一结束,他就找到赵希友:“企业由个人租赁,会不会助长不正之风?”
赵希友给他讲一个小故事:他们公司第一家实行租赁的汽车汽油泵厂需要一种配套小弹簧。有一天,配套厂给这个厂的承租者送来一张请柬,要他赴宴,对方想在酒桌上商讨每只小弹簧加价1分钱。这承租者一想,不成,他花200元请我赴宴,我每年要支付他1000多元。他婉言谢绝了。
那个纪委书记信服了。
何必惋惜旧框架的塌坍
赵希友领导的汽车公司声威大震,但他有一块心病却久久放不下。他们公司有一家不足100人的小企业,叫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它原是个街道办的手工作坊,被强行塞进汽车工业公司后,厂里的人们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信号,仿佛他们那座用木棍和柳条盖起的房子也风雨不动安如山了,工作得闲就闲,厂里的东西得拿就拿,不出两年,厂里原来那点家当折腾一空,亏损额与日俱增,负债累累。赵希友曾几次到过那个厂,帮助筹划摆脱困境的办法,然而,换回的是漫不经心的目光。赵希友每想到这些,心里便一阵烦躁。正好,沈阳市政府提出要搞企业破产试验,赵希友立即想到要把这家防爆厂拿出来开刀。
开始有人不通,这不是拿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吗?也有人向他献上“挽救”此厂之计。
赵希友连连摇头:“企业破产倒闭符合经济规律,不是丢面子,正是我们有勇气正视现实,改革意识强的表现,我们不能再干那些花钱买面子的事了。”
过了几天,又有人劝赵希友:现在对三个厂亮黄牌警告,一年后起死回生,别人虚晃一枪,我们真刀真枪,最后容易使我们陷入被动。
赵希友还是不点头:“我们不能把改革措施当装饰品,更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在生活中作戏。”
防爆器械厂拯救一年,回生无望,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赵希友在向人介绍这个事情的原委时,完全是胜利者的气派,他说,旧的框架开始坍塌,正是改革力量的冲击,他祝愿这种力量更猛烈。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