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孙维纲老师创结构教学法 普通班学生多成数学尖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4
第3版(经济)
专栏:

  孙维纲老师创结构教学法
  普通班学生多成数学尖子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北京市第22中学特级教师孙维纲在数学课中试行“结构教学法”,收到显著效果。
1980年以来,孙维纲在各方的帮助、支持下,从初一年级起采用结构教学方法,搞起数学“大循环”教学实验,一直带到高三毕业,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1980至1986年的第一轮实验,已取得突出成绩。22中是一所普通中学,初中学生入学时最低录取分是185分,居所在的东城区的第9位。1986年,他所带班高考数学平均为90分,超过多数重点校的校平均分,及格率100%。由于各科老师的共同努力,除一名学生(插班生)外,全部升入高等院校。追踪调查表明,有10名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大学年级或班级的高等数学成绩仍为第一名。在学科竞赛、特别是数学竞赛中,多人多次取得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好名次。
1986年暑假后开始第二轮实验。孙老师所带班40名学生中,有12名不够22中当年的最低录取分(186分)。到了1987年12月,东城区举行第9届数学竞赛,这个班全班参赛,74.4%获奖。全区获一、二等奖9个人中,这个班占8个;前20名中,这个班占17名。1988年4月,北京市数学竞赛初二组的39名优胜者中,这个班占5名,是北京市获奖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
孙维纲认为知识之间有联系和规律,如果让学生了解这些,就易于掌握。因此,他的“结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展现新课题与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用系统的思想总结课题方法、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把结构思想交给学生,使之能自觉地运用。他的教学法既不是无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搞满堂灌,也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教学,把教师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孙维纲的教学中可以看到,他教的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自己则起引导、指导作用。同时重视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各科教师反映:主动自觉、好问、喜钻研、理解记忆好、直觉思维快,是孙老师所教班学生的特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