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武夷精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4
第8版(副刊)
专栏:

  武夷精舍
  修明
在武夷山隐屏峰下、五曲溪畔,有一处武夷精舍遗址,这就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著书立说、聚众讲学之所。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他一生七十一年,有二十余年时光是在武夷山度过的。
淳熙十年(公元一一八三年),五十四岁的朱熹亲自擘划、营建了武夷精舍。据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建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处。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
武夷精舍一开办,各路学者便纷至沓来,曾经名噪一时的理学家蔡元定、游九言、刘爚、真德秀等人,都曾受业于朱熹的门下。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相继在九曲沿岸择地筑室,读书讲学。如游九言的水云寮,刘爚的云庄山房,蔡沈的南山书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在南宋时期,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东南的一座文化名山,有“道南理窟”之称。
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出大批的理学人才。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随后还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公元一三六五年),精舍毁于兵燹。到明正统十三年(公元一四四八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又赐予“学达性天”的匾额,再加创修。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年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