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小平同志来到对撞机实验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小平同志来到对撞机实验室
  新华社记者 施宝华 陈金武
10月24日上午,雨过天晴的北京城分外舒爽宜人。位于北京西郊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鲜花似锦,一派节日气氛,迎接前来参观的中央领导同志。为建设对撞机工程奋战了4年的中国科技专家,正盼望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9点40分左右,赵紫阳、杨尚昆、李鹏、万里、胡启立、姚依林、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了实验室的专家楼。
10点整,小平同志来了。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小平同志亲自挥锹为对撞机工程奠基,揭开了建造我国第一个高能加速器的序幕。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小平同志“我们的加速器,必须保证如期甚至提前完成”的指示下,10多个部委、几百家工厂、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近万名科技专家、工人、干部,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如今,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系统工程建成了,并提前实现了正负电子对撞。
小平同志走进休息室,同迎上前来的李政道教授亲切握手致意,笑着说:“感谢你为这个工程做了很多工作。”李政道教授说:“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
接着,小平同志同参加对撞机工程建设的专家一一握手、问候。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程情况。小平同志听得非常仔细,当听到周光召介绍,对撞机工程得到了国际高能物理界的朋友的支持,特别是李政道教授组织了美国五大国家实验室的一流专家给工程许多帮助时,小平同志带头鼓起掌来。
周光召介绍情况后,请小平同志讲话,小平同志说:“还是请紫阳同志讲,我只讲几句。”他说:“提起这个工程,我先讲一个故事。有位欧洲朋友曾问我,你们经济落后,为什么要搞这些高技术项目?我对他说,我们要看得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
小平同志接着说:“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人来到报告厅,同参加中美高能物理联合会议的美国专家,以及高能所参加工程建设的部分代表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
10点40分左右,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人来到专家楼前的广场,700多名在这里等待接见的工程建设者,长时间地热烈鼓掌,表达对小平同志的敬意,他们不会忘记,是在小平同志的关注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造对撞机的决定,也是小平同志始终对工程的进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会见结束后,84岁的小平同志兴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参观了对撞机的部分设施。他首先来到实验室的地下隧道,这里是长达几百米的电子注入器所在地,空气闷热,机声隆隆。小平同志仍然很有兴趣地听取周光召、李政道等科学家的讲解。
走完隧道,便是工程的另一个部分——贮存环。从隧道到贮存环,必须弯腰穿过低矮的区间,跨过高台阶,小平同志总是步履稳健地走过去。从贮存环到控制室,他又一口气攀登了100多级台阶。在参观过程中,有人迎上来搀扶,或端来椅子请他歇息,他都说:“不用,不用。”陪同参观的科技专家见小平同志身体这样健康,都感到无比欣慰。
在中央控制楼的门厅里,周光召请小平同志看看陈列在厅内的加速管,对小平同志说:“这根管子出口要卖5万美元。现在已向美国、巴西等国出口,订购和洽谈的总额已有500多万美元。”小平同志听后,高兴地点点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