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淡化一下“金牌意识”——城运会采访断想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淡化一下“金牌意识”
  ——城运会采访断想之二
今天,1988年全国城运会的比赛全面铺开,举重、柔道、游泳等项目产生了第一批金牌。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怎么也产生不了写这些金牌的激情。尤其是看到一些代表团的领导奔波于各个赛场,亲临督战,更使人陷入对金牌的思考。
为自己所在的城市争得荣誉是无可非议的,但把金牌作为衡量一个城市体育运动水平的唯一标志,从而过分渲染金牌的作用,把它提高到不适当的地位却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旨在发现和培养后备力量的城市运动会上,这种“金牌意识”无疑应该淡化一下。
据了解,一些代表团来济南之前都内订了自己的金牌计划和各项目的具体指标,更有甚者指标与运动员、教练员的待遇挂钩,大有参加全运会的声势和架势。这种以局部地区为主的“金牌战略”同样也是“金牌意识”的影响。几年来,我们饱尝了地区“金牌战略”的苦果,一些地区对自己一些与国内高水平项目差距较大的运动项目,随意砍掉或者缩小规模,造成我国少数项目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长此以往,“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口号就难免流于形式,我国的一些体育强项也无法与世界体育强国抗衡。
就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他们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练好身体素质、技能技巧和基本功,过分地强调或要求他们出成绩,无疑会破坏和影响他们的运动生命和训练的系统性。同时,这种做法也违反人体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规律,从运动员本身和从我国体育运动战略角度看均是无益的。
城运会的战幕刚刚拉开,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人们期待着在这次城运会上涌现出来的新苗,能够在1990年亚运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成长为栋梁之才的心情,远远超过了对谁能获得本届城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关注。
本报记者 吴骅
(本报济南10月2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