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比较文学:通向世界的一座桥梁——评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比较文学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比较文学:通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评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比较文学丛书》
  伍晓明
近几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汇的热浪又一次兴起,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也应运而兴,渐为显学。湖南文艺出版社适时地推出了大型学术丛书——“比较文学丛书”,为学术界有心于此的人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
这套丛书名义上由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编,实际上是国内比较文学家们通力合作的成果。在这里,一幅幅清晰的“地图”展示着不同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流融会关系。在这里,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与文学传统互映互照,互认互识。在这里,透过比较文学家提供的多种视点,各种文学都呈现出单一视点无法阐明的多彩多姿的特色。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中,这套丛书无疑第一次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集中地向中国读者展现了一门老而弥新的学科的深广程度和学术魅力,从而巩固了比较文学今后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丛书计划出版十四册,大致分为四个专辑。第一辑是比较文学理论的建设。何谓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已经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应该如何对不同质的文学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什么是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对于这些问题,读者能在这里找到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不同作者的答案。它们各具特色,自成一家之言。其中乐黛云的《比较文学原理》强调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系统比较研究,东方文学内部的比较研究,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比较研究,或曰:“科际整合”。该书对于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意义的强调,尤有特殊意义: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向世界文化开放的时代,比较文学作为比较文化的分支,将有助于我们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以他种文学为参照系,重新认识自己。理论辑中另外两书分别出自东欧(捷克)和北美作者之手:朱里申(D·Durisin)的
《文学比较研究理论》和约斯特(F·jost)的
《比较文学导论》。前者是东欧的一本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体系谨严,创造性地熔捷克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于一炉。后者则颇可代表比较文学理论中美国学派的特点,视野广阔而不拘俗套。此书是国内迄今第一本译自美国学派的系统性理论专著。丛书在书目的选择方面也显示了“比较”眼光:来自三个不同文化体系的理论相互之间也形成对比而通过对比来揭示各自的理论特色和价值取向,将会是一件饶有趣味的工作。
丛书第二辑是东方文学比较研究。诚如丛书总序所言,“关于亚洲各文化体系的相互影响还是当前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意识到这一问题,丛书力求在这方面做出贡献。此辑中,严绍?的《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和王晓平的《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以鲜明的笔触绘制了一幅幅中日文学交流关系图:起自上古神话,迄于本世纪之初。两位作者都力图注意中日文学关系中的双向交流运动:一方面,日本文学始终吮吸着汉文学的有益营养,以形成富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学;另一方面,日本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反馈”,也对作为影响放送者的中国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反影响”。
东方专辑中的另外两本,《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和《中印文学关系源流》,以专题论文的形式涉及了亚洲比较文学研究的各个重要方面。前者中有中国文学与日本、朝鲜、缅甸、越南、阿拉伯、波斯等文学的平行与影响研究。集中的主题学论文尤有趣味。有关
“蛇郎”故事在亚洲的流布的研究,以及有关藏族文学《金城公主的传说》、元代杂剧《包待制智勘灰栏记》与佛经中的《檀腻?品》之间的主题关系的研究,都是既具学术性又有可读性的学术作品。这里人们可以站在制高点上俯瞰特定主题的流变,流变的结果则折射着不同文化的不同色彩。后者则浓缩了本世纪以来中印文学关系研究的精华之作,其中内容涉及到中印文学关系的各个方面:孙悟空、托塔天王、观音菩萨等古典文学人物的原型来源;印度佛典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般影响;泰戈尔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等。此集作者多为本世纪中国第一流学者,且有港台作者参与其间。
丛书第三辑是“东西方文学比较”,但称之为“外国比较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学”也许更为恰当。在一位带着在特定文学传统中形成的特定期待视野与批评标准的外国学者眼中,中国文学可能会显示出本国读者往往由于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的、或由于特定视角而无法窥见的特色。于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眼睛来反观自己。本辑的作者之一、美国比较文学教授白之说得好:“西方人的蓝眼珠恐怕更看不到中国文学的‘庐山真面目’,但特殊的视角可能得到不同的有趣景色。”的确,在这一专辑中,我们读到了白之对元明戏剧与中国现代诗歌小说的细密的解读(《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处处闪现着一位汉学家的难能可贵的语感。我们也看到了捷克学者眼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他的“广博的视野与深入细致的分析”的特点是他成功地结合两种重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与捷克结构主义的本文分析——的结果。苏联学者谢曼诺夫则在其《鲁迅和他的前驱》中发展了苏联比较文学学派广泛运用的“历史比较分析法”,对鲁迅及其前驱进行了深入的纵向比较分析。他的方法与结论都颇启人思。最后应该提到的是此辑中即将出版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作者为捷克学者米莱娜·多烈热诺娃,现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米莱娜的丈夫卢伯米尔·多烈热是著名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她本人对于结构主义叙事学也颇为精通。在她的书中,她运用这套理论分析晚清小说的情节类型和叙述模式,得出了极为重要的结论:晚清小说是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考虑到晚清小说研究成果在国内的稀少,她的书就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据悉,按照计划,丛书的最后一辑将是中国学者撰写的东西文学理论与文类的比较研究专著。
当然,这套丛书没有也不可能囊括比较文学的各个方面,还有不少空白有待填补。例如,当代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系统比较研究。比较文学领域之内也还存在着不同派别和方法的争论,但这些也不会妨碍比较文学发挥自己的基本功能: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中,以多元的、比较的、开放的视点在文学研究中取代单一的、独断的、封闭的视点,并最终追求东西文学与文化视野的融合与扩展。这套比较文学丛书就是发挥这种基本功能的一次成功尝试。作为尝试,它也有某些不足。首先是比较文学家对于其他文学的无可避免的“误读”与“误解”。其次是,有些著作中缺乏明确详尽的出处注释,且大都缺少书目和索引,令专业读者颇感不便。但瑕不掩瑜,这套丛书的意义将会在比较文学的发展中日益显示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