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5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
  公今度
宋太宗贵为天子,却喜好读书。《太平编类》一千卷,一天三卷,一年读完。如果漏读,就改日补上。他颇自豪于有这个“学而时习之”的好习惯,以四字总结曰:“开卷有益”。
宋初,出书不容易。今天谁有宋版书,造藏书楼都可以以它命名。那年代出书,书稿“杀青”才刚开了头,接着就要缮写,刻板,印刷,配页,装订,没有复印机和卷筒机,就得费不少手脚。内容算不上“书”的东西,当然排除在外,排上队而终于出刊流传开来的,或文或史或记或札,总有它值得“出”的思想、见解。那时信息少,知识爆炸不了。有书可读,定有所得,所以,即便《太平御览》算不上了不得的学术著作,但做皇帝的能手不释卷,总比沉湎于酒色为好。因此,“开卷有益”的话,大体上是不错的。
但是,自有书,免不了有对立的观点。墨子讲兼爱,杨朱讲为我,韩非讲法治,孔孟讲仁义。他们的主张,彼此打架,开卷读书,就应了胡适博士的话:“脑子里让这群马跑得一塌糊涂。”这样,开卷还有益么?幸好,人是有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开卷”越多,这种能力也越强。脑子里虽有千军万马,互相攻伐,但最终可以理出头绪来。因此,从这个观点看,即使脑壳如跑马场,“开卷”还是“有益”的。
随着技术进步,出书容易了。乌七八糟的东西遂有了成书机会,于是,书异化为禁书。禁,即不让“开卷”了,因为它无益而有害。这类禁书,大别有三:反动的,迷信的,淫秽的。读书人脑子如一张白纸,此类书还是不“开卷”为好,所谓“小童不宜”;如果为了制服它,知彼知己,那末还得有选择地读一点。但为了保险起见,不妨划一些“禁区”,如“内部发行”之类。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虽然真正的篱笆是人的抵御能力。
兜着圈子说这番话,为的想说:中小学教材,大学的“高头讲章”,总不属于“无益有害”的书罢!从“碑林”刻在大石上的十三经开始,一直到今天的“部颁教材”,总不能说是“无用之书”罢!眼下有人认为“第二次”“读书无用论”浪潮的掀起,是由于“读无用书”使得大家厌烦了的缘故。我认为这结论有点牛头不对马嘴。难道学生逃学,旷课,流生,经商,老师弄到卖茶叶蛋、自谋“创收”之不暇,仅仅是出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一种反抗么?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这话谁说都对。但是若说这是引起全社会“读书无用”思潮泛滥的原因,这样的分析是以偏概全,是对几十年教学改革的否定,是不符合事实的。对书,对知识,还是少来点“实用主义”。“书到用时方恨少”,什么是“用”时,不能光顾眼前。世上难道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理?难道在真理之中没有遍历世纪而不移的绝对真理的存在?有,有的是。认为它们全已“过时”、“无用”,对它们取轻薄态度,这确是一种信仰危机。儒家思想不属于这种“绝对真理”,今天尚且有人认为“可以抵御歪风”;真正能够抵御歪风的思想武器,我们又怎能轻易地宣布它们是“无用”的呢!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理论,环顾域内,实践倒是不少,“出”的却是不多。原因是什么?基础理论不够?对实践下功夫总结、概括、研究得不够?也许两者都有。忽视理论,轻视知识,随心所欲地宣布某些书为“无用”,却同时又让不法之徒偷印大量“不能开卷”的有害读物,长此“实用主义”下去,将给我们民族带来严重后果,其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