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生活之恶的歌手”蒙塔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5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文谈

  “生活之恶的歌手”蒙塔莱
  黎华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隐逸派诗歌的奠基人,意大利当代最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光旖旎的海滨小城度过的。1938年,因反对法西斯统治被解除公职后,流亡瑞士,并参加抵抗运动。
作为隐逸派诗人,蒙塔莱认为世界以及反映这个世界发展过程的历史是变幻莫测的,人的个性和整个世界陷入了危机的深渊。因此诗人的使命是表现人的生存本身,隐逸于自我,寻求个性的真实,反映自我情感和内心世界。
蒙塔莱的第一部抒情诗集《乌贼骨》(1925年)体现了隐逸派诗歌的主要特点。诗人通过对故乡海滨景物的描绘,表现周围现实世界和自然的美,着重抒发人的忧伤和孤独。他从大千世界中精心选取一系列富于象征意义的艺术场景,借景抒情,咏叹“生活之恶”和人生“不可捉摸的痛苦”。这部处女作轰动文坛,使他成为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抒情诗人;并获得“生活之恶的歌手”的称号。
在艺术上,蒙塔莱的诗歌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诗人在着力刻画人的个性的危机、表现人生的坎坷和苦闷时,全神贯注于自我,突出内心世界丰富、深沉、细微的情感,注重艺术形象的提炼,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他的诗歌追求音韵,讲求字句的雕琢,具有交响乐的韵味,被评论家称作“纯诗歌”。
蒙塔莱的诗作没有正面触及当时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回避抒写进步与反动势力正在进行的殊死搏斗,但反映了在法西斯“阴霾”笼罩下人民那不可遏制地喷发出来的失望、厌恶和悲愤的情绪以及竭力维护人的尊严、价值的强烈愿望。在一些诗篇中,他用曲折的文笔,抨击法西斯主义,斥责“黑暗中狂舞的群魔”,期待“黎明把曙光洒向所有的人”。他一生创作勤勉,曾获各种文学大奖,重要作品有诗集《境遇》(1939年)、《暴风雨和其他》(1956年)、《诗钞:1971—1972》(1973年),论文集《在我们的时代》(1973年)等。1975年,他由于“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艺术敏感性和排除谬误与幻想的生活洞察力,阐明了人的价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