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讨厌猴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6
第8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文征文

讨厌猴子
周涛
人究竟是不是猴子变过来的?我不知道。不过既然达尔文这么说,只好暂时先将就着这么看。但是我腻味这个结论。
我并不喜欢猴子,虽然它们聪明、灵活,生存方式和群体结构与人略似,我仍不喜欢。在各种动物中,我以为猴子是最缺乏生命的庄重感的,也最俗气。它既没有虎豹的威猛孤独,也没有狮象的王者风度;狼的顽强战斗精神和流窜匪徒般的不屈不挠;狐狸的灵性和超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甚至鳄鱼的远古遗风、以不变应万变的固执和残忍;羚的美丽轻盈,鹿的头顶所长出的奇枝般的绝妙武器……;它都没有。
它不善于攻击,也不能够防卫。
我们可以这样看它:贫困的爬树者。
仿佛,造物主创造并保留了这个物种就是用来嘲笑和讽喻已经相当伟大了的人类的。它们像人,以浑然不自知的形态摹仿人、贬低人,且以此进入人的生活,取得人们的喜爱。猴子以它的滑稽可笑造成了一种职业,“耍猴儿的”。它代替那个人翻跟头、作揖、穿可笑的戏装、骑着山羊挥刀弄棍;而那个人指挥它、训练它,替它吹牛、乞讨,是它的代言人。人和猴子的合作比人和人的合作更具幽默感,更容易讨得众多围观者低下的趣味,因为人们从猴子的表演中看到了一种既像自己又明摆着比自己低下的生存状态,获得了在嘲笑中肯定自我的心理满足。
吴承恩用他的一支笔,为猴子创造了超凡入圣的辉煌。他把猴子的习性做了一番改造和升华,使“捣乱”变成了孙悟空的叛逆性格,因而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颇有英雄个性,活像个造反的农民领袖,惹人喜欢。但是自从他跟上了唐僧,戴了紧箍咒,便又成了一个“耍猴儿的”身边的可怜角色了。除了戏弄一下猪八戒,便是棒杀一路上那些和他从前一样的起义领袖。动辄大呼别人是“妖怪!”其实,他自己不正也是个“妖怪”么?
这不是孙悟空的悲哀,而是吴承恩的悲哀,或者干脆是我们祖宗精神中所遗传的“猴气”的悲哀。
在索溪峪有一景,就是看猴。
那峪中一小块场地上,有几个大铁笼子,笼中有数猴。其余数百只猴皆匿于附近山林,有养猴者一家居于此,唤之即归。养猴者过去靠在湘西捕猴为业数代矣,今养猴,善发悠长怪声,猴似懂其语,闻之纷纷坠树钻山出洞而来。
去时恰黄昏,猴群归山,只有数猴在笼。
笼中猴有一只首领,彪形略显肥壮,行坐皆有一些派头。隔笼投糖逗之,并不欢蹦乱跳,而是稳重、有城府。先以怀疑轻藐之眼珠望望,考虑一二,才稳步走来。拿起糖来并不急忙塞入口中,而是走得稍远些,背人而食,不给你看见吃相。
还有一猴,有怪癖,专好吃一种草叶。隔笼递之,急吞下口。倘若以别种草叶喂之,甚怒,以为欺其不辨植物学分类矣;出手极快,隔笼便将喂草人额头击之,莫不能中。
笼中还有一母猴,形若老妪,怀揣一小猴。养猴者告曰,母猴已眼瞎。细观之,果然老目冥冥若瞎状,行动不便。那小猴约尺把长短,面目清秀,极似一黑非洲贫民窟中之难民饥孩,瘦极,两睛明亮而大,只是恐怕难以长大成猴。观此母子,实觉悲惨,直觉得像是旧社会黄泛区灾民流落街头的卖子图。何况那母猴衰老不堪,产下小猴,也不符合优生优育之原则。不过,猴之不灭,也正在此,无论如何艰难困苦肮脏恶心的条件,总肯拖泥带水生儿育女。结果呢,一代比一代劣,一代比一代刁猾,一代比一代缺乏生命的庄重感。
它就永远也没法变成人了。倒不如那些珍禽异兽,永远热爱自然,永不肯成为人类手中的玩物和小丑,纵使几千几万年来横遭捕杀,犹不肯归顺。终于迫使人类在其濒临灭绝的时候,认识到它们的至珍至美,认识到它们生命的庄严。
我讨厌猴子,也许恰在于它太像人。
(作者单位:新疆军区创作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