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博采于民族艺术的土壤——记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6
第8版(副刊)
专栏:

  博采于民族艺术的土壤
  ——记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
  继鸿 江月
莫怪岁月瞬逝,莫道光阴荏苒,30载上下求索,汗水浸润了民族声乐的花圃。提起这块园地,乐坛内外人士不禁会想到姜嘉锵那闪烁着民族艺术光泽的演唱,想到他那极富代表性的民族风格与特色,以及其高雅的音乐气质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想起50年代一曲《逛新城》、80年代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姜嘉锵的演唱是雅俗共赏,所以他既获得文化部声乐表演一等奖,又被评为“全国听众喜爱的歌唱演员”。
他是浙江水乡的儿子,理工科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可偏偏是歌唱事业主宰了他生命的航船。在1957年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获得金质奖章。从此,他的命运便同民族声乐紧紧拴在一起了。
在声乐表演艺术上,姜嘉锵首先注重对民族感情、民族审美观念特有内涵的理解,他摆脱以一种固定形式解释各类作品的弊端,在演唱不同地区风格的作品时,注意南秀北雄、柔刚有别的特点。《山歌越唱越快活》、《竹农谣》唱出了湖南民歌的委婉秀丽,《牧马姑娘》、《草原恋》体现了蒙古民族宽阔、豁达的个性,哀伤凄楚的青海花儿《下四川》催人潸然泪下,《枫桥夜泊》、《钗头凤》令人惆怅忧郁……扎实的传统声乐功底和丰厚的民间音乐素材为他的演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京剧、昆曲令他着迷,婺剧舞台上出现过他的身姿,京韵大鼓名师良小楼的弟子中也有姜嘉锵这一员。青海花儿,四川、东北、河北、云贵民歌,内蒙长调,单弦,琴书等地方歌曲和曲艺经他百般琢磨,采撷精华,又有了新的面貌。同时,他将西洋的发声方法与中国人细腻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演唱技巧日臻完美。
任何一个有建树的艺术家,都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代表其突出成就的艺术成果。挖掘中国古典音乐丰富的宝藏,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生命力,可谓是姜嘉锵的独到之处。他演唱的古琴歌曲、古诗吟诵曲以及当今作曲家为古诗谱的歌曲,掐指算来已近200首。在演唱时,他一面通过古代传说、史书、古诗等艺术作品中提供的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从国画、书法抓取神韵,一面又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融入现代情感,从而将古曲升华到时代的高度。
1984年在美国的奥林匹克艺术节上,他的演唱引起美国朋友和侨胞的强烈反响,十几家报纸纷纷撰文赞扬。《时代报》誉他吐字韵味“颇有语言大师赵元任的雄风”。伊利诺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听了他的民族唱法介绍和示范演唱后,非常惊奇,有人说:“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优美的歌声。我们只知道世界上有一种意大利唱法,不知道还有这么好的唱法,我要建议学院请你来讲学。”
他个人声誉鹊起,但中国民族声乐毕竟还没有在世界音乐界占据一席之地。他没有陶醉,他不能开怀大笑,可是他相信:有朝一日中国民族声乐将唱遍世界歌坛。(附图片)
  姜嘉锵为矿工们演唱 赵光毓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