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白洋淀水失而复得喜而又忧 每天十几万吨污水流入淀区 淀内近八万人口生计受威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白洋淀水失而复得喜而又忧
  每天十几万吨污水流入淀区
  淀内近八万人口生计受威胁
编者按:在半干旱区的华北平原,白洋淀的5亿立方米淡水是个宝贵的资源。谁知干涸5年之后刚刚贮满清水的这颗“明珠”,立即受到人祸的威胁。这种状况河北省有关方面不能坐视不管,排污最多的保定市有关企业不能逃避责任,淀区周围的群众和一切关心华北生态的公民都有权过问。现在最重要的是切实的行动。
本报讯 记者谢联辉报道:干枯5年之久的白洋淀在今年几场大雨后又满淀清水——这已不是新闻了。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这淀失而复得的清水,能不能保住,怎样才能逃脱工业废水污染而不变成污水淀。
白洋淀的鱼苇粮禽早已驰名中外,素有“日进斗金”之誉,“北国江南”、“华北明珠”之称。这里曾年产鱼虾高达1166万公斤;年产席苇7 500万公斤,织席700万片,占全国总产量的40%。淀内莲、藕、菱角、芡实、野菇遍布,鸭、鹅成群。河北省保定、沧州两个地区5个县的40万人,住在水边,劳动在水上,过着“靠水吃水”的生活。
可惜,这块富庶之地在近20多年干淀五六次,特别是1984年后,淀底朝天,连续干涸5年之久。专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除该流域植被衰退、地下水开发量增大、天气久旱不雨等原因,长期以来缺乏综合科学管理,对淀区的开发没有统一规划,沿淀5县各自为政,片面强调淀区周围农业用水,水资源分配利用缺乏全局观念,也是加剧白洋淀枯竭的重要因素。
正在人们担忧白洋淀在地球消失之际,今年8月喜降大雨,使360多平方公里的淀区漪澜荡漾,白洋淀又活了。可是,饱尝过无水之苦的淀边农民,对这种从天而降的大喜事顾虑重重。他们在修船补网的同时,担心这淀清水被保定市和淀区周围乡镇工业的废水污染,害怕由于管理不善,人为造成再度干涸。
自白洋淀进水后,由府河流来的保定市工业污水,在两三个月内就使安新县一带水质严重污染。据调查,离白洋淀45公里的保定市是淀区的主要污染源。这里日排污水总量达26.92万立方米,其中,16.42万立方米污水由府河直接流入白洋淀,10.5万立方米高浓度工业污水排入大寨渠进唐河污水库。因近些年气候干旱,沿大寨渠农民到处扒堤、筑坝引污水灌溉,使引污干渠遭受严重破坏,到雨季或非农灌季节,大量高浓度污水通过黄花沟流入府河进淀,唐河污水库则很少进污水。所以,白洋淀来水后,接纳了保定市绝大部分污染物,1/3的淀水在很短时间内就变成酱黑色。难怪淀区群众会拿着刚来水时照下的清澈淀水的相片,在府河入淀口向记者数说自己的忧虑。
白洋淀有水虽然大家都高兴,但是,分属两个地区5个县的淀内36个自然村,近8万人,长期以来因水界、地界不清造成的重重矛盾仍然潜在。没水时争苇子,有水时争水面;你想保水养鱼,我想放水种田;这边投放鱼苗,那边撒网,寸大的小鱼也不留情;全淀20多座闸门,无论下游哪座闸启开,都要殃及淀内水位。尽管目前淀内蓄水5亿多立方米,可周围农业用水估计一年就需要2亿立方米左右,每年自然蒸发、渗漏约2亿立方米,保定市及淀区周围工业污水每年有1亿多吨,而地处华北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的白洋淀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仅为560毫米多点,不是丰水年,天然进水量有限。很多同志建议河北省尽快成立一个跨地区的权威机构,以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淀内水质污染,统一规划、管理整个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否则,白洋淀变为污水淀,“华北明珠”再度干涸,将为期不远。到那时,淀内土壤将遭受严重污染,淀区群众处境将更为困难。
白洋淀的命运,关联着淀区的经济发展;白洋淀的兴衰,影响着北京、天津和冀中平原的生态环境。从中央负责同志到广大群众,都在关注白洋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