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专家研究向小康型生活转变中“吃”的问题 建立适合国情的食物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专家研究向小康型生活转变中“吃”的问题
  建立适合国情的食物结构
本报合肥10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蒋志敏、本报记者王友恭报道:在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食物发展与消费结构正在面临着新的抉择。日前召开的全国食物发展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一被列为基本国策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专家们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营养状况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进。但是,当前我国主要食物的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从营养状况看,城乡居民人均每天摄入的热量已基本满足,而蛋白质处于低限,特别是缺少优质蛋白质。因此,进一步发展食物生产、引导消费已是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专家们建议:
——要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物结构与目标: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度增加肉、蛋、奶、水产等动物性食物的比重。在保证食物供给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开发豆类的蛋白质资源。进一步发展蔬菜、水果、马铃薯的生产和加工,把传统的粮食观念扩大为现代的食物概念。2000年的膳食目标是: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热量2400千卡,谷物占总热量的60%至65%,蛋白质70—75克。
——当前实行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要逐步调整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形成农牧业互相促进的新型种植体系。用水稻等现有粮食作物作饲料很不经济,应当采取轮作等办法改种玉米、豆类、饲草等优质高产饲料作物。
——大豆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资源,发展以大豆为主体的豆类生产是解决我国优质蛋白质短缺的有效途径。为此,从现在起要适当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重点建设东北和黄淮海两大片商品基地,加强大豆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大豆综合利用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动物性食品生产中消耗饲料很高的猪肉比重达85%左右,而消耗饲料较低的禽、蛋、鱼等比重很低。因此,要逐步降低猪肉的比重,提高禽肉和牛、羊、兔肉等的比重。水产业可以提供大量优质蛋白,我国具有发展淡水和海洋渔业的很大潜力,已具有一定的成熟技术,加速发展水产还有利于相对减轻畜牧业对粮食需求的压力。
——鉴于目前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等弊端,建议成立组建国家的食物与营养决策机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