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多向选择与转换——看欧广勇书法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0-29
第8版(副刊)
专栏:

  多向选择与转换
  ——看欧广勇书法展
沈鹏
桃李不言,展览会场上只要确属上乘的作品,总会吸引观众驻足流连。欧广勇书法展展出的四条屏《春江花月夜》,让人们领略作者的一种新风貌,用茅龙笔写的行草书,因工具的特殊性而别有韵味。明代陈白沙是最早使用茅龙的一人,故宫藏有他写的《大头虾赋》,与“乌、方、光”的笔路大异其趣。
欧广勇是书法家,以书体论,他涉及的面颇广,有篆、隶、经体、竹简、行草,并且治印。多方拓展,反映了当前中青年书法家的一个共同的趋向,那种毕生抱定某家某帖“从一而终”的学习方法已被广搜博取的开拓精神所取代,这同我们时代艺术整体发展的多元局面并行不悖,同艺术的民主化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然而,书法家对多种体裁的探索还不等于艺术上的多元,“各体俱能”不见得具备了开拓性格。艺术上的开放性,首先意味着以新观念激发创造思维。如果没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缺少发自内心的冲撞力,而仅在书体、外形上下功夫,不可能显示出丰厚多彩的面貌。
欧广勇的全部作品,表明他一直处在探索之中。把不同体裁、不同水平的作品罗列一室之内,是不是为了坦诚地表白探索的踪迹同观者进行交流?我想是的。但另一方面,取舍不精、良芜并存,是不是也显示了作者还没有明确树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并从而确定创造的方位?我想同样是的。比如欧广勇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他的若干较好的隶书、行草书比之单求形似的竹简体要高明,就因为前者能够注重吸收、融化,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
据广勇的一位学生告诉我,章草风的《春江花月夜》,还有其余同类风格的作品,都是欧广勇近年来新的尝试之作,以往还没有这么写过。乍听之下我感到惊诧:成就较高的作品却是创作历史最短的,这是为什么?在“生”与“熟”之间,新鲜感与公式化之间还有多少值得探讨的问题呀!后来,当我再次巡视展览厅里的全部作品,我的疑问开始冰释。作者20余年坚持不懈的隶书、经体、竹简体等等,都为行草书作了铺垫,打下了根基,一旦转换的契机成熟,先前种种积极因素便活跃、含蕴在新作当中,厚积而薄发。从“积”到“发”要有转换,要善于掌握转换的契机。虽说“发”必自“积”,有“积”才有“发”的可能性,但是如何发现自我,扬己之长,避开并善于弥补自己的短处,应是自觉对待转换的重要环节。艺术上的不成熟,可能比过早地固守在一个框架里结茧自缚要好。希望欧广勇更广泛地勇敢地向未知世界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