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京津沪宁作家与苏州企业家对话 呼吁文学深入反映改革的进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01
第1版(要闻)
专栏:

京津沪宁作家与苏州企业家对话
呼吁文学深入反映改革的进程
本报讯 记者张大农报道:京、津、沪、宁等地的40余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苏州地区十几位企业家,10月26日至30日在苏州,就文学关注现实和改革进程问题进行对话。这次座谈会是由江苏《雨花》编辑部、《苏州杂志》社和本报文艺部共同举办的。
苏州是我国文化名城,近几年来,改革、开放使这里的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里呈现出一定的深度和代表性。这次座谈会,旨在通过这种对话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为作家们进一步深入地反映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个有益的契机。
与会的企业家龚维新、杨德昌、孙水土、朱金媛、顾汇芳等都是苏州地区在改革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厂长、经理,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说明改革对文学事业的需求,并向作家们倾谈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的感受、苦恼和忧虑。他们殷切希望文学能在更深广的层次上反映改革。
作家王蒙在会上谈到,改革既是一个物质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是能够丰富、拓展人们精神活动的领域,增强人们精神活力的文学都应被视为改革的文学。他又说,文学既应有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疾苦的“此岸性”,又要有让心灵充分发扬的“彼岸性”,但后者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此岸”兴趣的消失,只有立足“此岸”,才能走向真正有价值的“彼岸”。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要具备真正物真价实的品格,就要具有“让世界走向我们”的魄力和勇气。王蒙还强调了作家争取和了解读者的必要性。
到会的一些企业家和作家共同意识到,改革除了需要正确、稳定的政策保障,还必须拥有适应现代化商品经济的文化环境。
报告文学作家苏晓康、贾鲁生认为,要克服改革遇到的传统文化阻力,亟需企业家与作家、社会科学家携手相助。他们呼吁处在经济改革第一线的企业家们,把支持文化事业当成与自身改革紧密相关的战略责任。文化界对企业界的舆论支持,与企业家对文化事业的物质支持,应当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自觉。
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张扬作家的人格力量,也是此次会议的热门话题,许多作家意识到,他们自身的生活处境正发生着某种一时难以适应的变化。种种困惑、焦灼促使作家需要在变革的时代对自身的素质、品性加以更新和调整。这关系到文学创作能否承担起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重铸民魂的重任。
参加这次会议的作家、评论家还有陆文夫、艾煊、胡石言、李国文、从维熙、蒋子龙、顾尔镡、高晓声、叶至诚、鲁彦周、李子云、张洁、谌容、缪俊杰、吴泰昌、高尔泰、陈美兰、雷达、朱苏进、李延国等。
本报副总编辑范荣康参加了座谈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