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俄罗斯族的困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07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俄罗斯族的困忧
本报记者 李成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防疫站管理员瓦林津·别列科夫(汉名叫兰松山)一家,可以说是当今中国俄罗斯族的缩影。别列科夫的父亲是山东省即墨人,少年时到俄国谋生,后来同一位俄罗斯姑娘结婚。1930年,父亲离开苏联回国到塔城找到工作。母亲闻讯,抱着坠地不久的别列科夫赶往塔城。过境时,这位俄罗斯妇女宣布放弃苏联国籍,加入中国国籍。如今她同儿子别列科夫一家在一起。
别列科夫的妻子安塔妮达·海米依洛娃(汉名叫张玉兰),同丈夫的情况一样,也是出生在苏联,父亲也是山东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在30年代,她随同父母亲回到塔城定居。
别列科夫和安塔妮达有两儿两女,两个女儿已结婚,丈夫的血管里都流着汉俄两个民族的血,排在中间的两个儿子至今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我们到别列科夫家访问时,他的大女儿抱着自己的小女儿让我们拍照。别列科夫这个小外孙女,白皮肤、蓝眼睛、高鼻子、黄头发,是典型的俄罗斯小女孩。
别列科夫老两口都已退休,生活很不错,但仍有忧虑:在新疆的5000名俄罗斯族人中,居住在塔城地区的俄罗斯族人是最多的,几乎占了一半,可是缺少民族学校,好多后生不会讲俄语。
要保持俄罗斯语言,那就要办学校。对此,俄罗斯族人认识一致。但是,办什么样的学校,意见就有分歧了。
8月15日,塔城地委宣传部和行署民族宗教事务处联合为我们的采访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除了别列科夫夫妇外,还有7位俄罗斯人。
座谈会开始不久,他们就对办什么样的学校问题展开了讨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委员、塔城地区畜产品总厂工人什外措娃·木霞(汉名叫秦秀梅)说:“我到伊犁开会时,参观过伊宁市俄罗斯学校。学校用俄语教学,课本是从苏联进口的旧课本。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因为不懂汉语,就业有困难,只好留在学校当教师。我们塔城地区可不能办这样的学校,咱们在一些小学增加俄语课就行了。”接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代表、塔城市第五小学教师玛丽亚·诺维克娃(汉名叫徐家芝)说:“我是两届自治区人大代表,每次会上都提出成立俄罗斯小学的建议,但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我们是中国的俄罗斯族,办伊宁市那样的俄罗斯学校根本行不通。我们的娃娃在俄罗斯小学毕业后,再上汉族中学,得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听到这些议论,别列科夫坐不住了,放开嗓门大声说:“我看还是要成立俄罗斯学校,我已写出报告,这样的学校不仅使我们的娃娃能讲俄语,而且可以从他们当中培养出高级翻译人才……”塔城地区幼儿园会计(现已退休)妮娜(汉名叫张桂芬)打断他的话说:“你要办俄罗斯学校,我是坚决不送自己的娃娃入学的。我们的娃上学,是为了就业,不学汉语怎么能就业?就拿我和别拉老人的女儿来说吧,我上的是汉语学校,我当上了干部;她上的是俄罗斯学校,至今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全国人大代表、塔城市第一小学教员什瓦廖娃·尼娜(汉名叫姜凤英)接着说:“我的爱人是汉族,到我们娃娃这一代俄罗斯语言根本就不行了。我看办俄语夜校就可以了。”听完尼娜的发言,别列科夫激动地说:“不学本民族语言,再让自己的娃娃找汉族人结婚,还有什么俄罗斯族?”这时,我才明白了他的两个儿子为什么至今还没有结婚。于是,我在下面小声地跟他说:“老兰,你也不要太固执,要改变观念。你的儿子不一定非找有俄罗斯血统的姑娘结婚不可,其他民族的姑娘也可以嘛。”他笑了笑说:“这当然,决定权在他们自己手里。”
七八天后,我们到伊犁地区采访,在伊宁市民委的办公室里,碰到俄罗斯学校校长尼娜·格丽什娜(汉名叫刘书琴)。这位50多岁黑头发、黑眼睛、高鼻子的俄罗斯族妇女,是自治区政协委员、伊宁市政协常委。我问她:“怎样解决俄罗斯族的困忧?”她回答得很干脆:“外国不是有‘唐人街’吗?我看拨出两幢楼房,让分布在伊宁各处的俄罗斯族人集中居住在那里。这样,青年们找对象就会容易,娃娃们上学也就方便了。”我把塔城的俄罗斯族同志对她的学校的看法转告给她,她说:“我们已注意到这些问题。”
(附图片)
俄罗斯族别列科夫夫妇和他们的小外孙女 杨功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