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部署基础研究改革 明确重点目标 建立开放体制 提倡刻苦钻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0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中国科学院部署基础研究改革
明确重点目标 建立开放体制 提倡刻苦钻研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 记者李泓冰、王友恭报道:老科学家师昌绪今天在此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我们一直说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再不真正重视基础研究,若干年后我们就拿不出什么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了。”这番话,被淹没在一片情不自禁的掌声之中。
在基础研究队伍于种种眩惑之下受到各方面冲击之际,中科院召开这一会议,无疑给来自全国各分院和所心事重重的科研负责人以一吐为快的机会。他们今天下午认真地倾听了院长周光召的一个长篇讲话。
周光召认为,基于基础研究对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因而必须在改革中争取稳定发展。他提出中科院基础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以开放、流动、联合和面向全国的精神,通过择优和竞争,理顺基础研究的管理和研究体制,加强协调、统一规划,逐步形成一支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努力在若干重要前沿领域形成活跃的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做出世界水平的成果,为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研问题,为应用开发领域输送高级人才作出贡献。
随后,周院长用坚决的口气说道,基础研究工作一定要树立国际竞争的思想,要走向世界。任何“填补国内空白”、“国内先进水平”的提法都不应是基础研究工作追求的目标。
他说,基础研究队伍要少而精,要在不断流动中保持相对稳定。
周光召要求从事基础研究的带头人要学识渊博,思想敏锐,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他强调要在继续发挥老一辈科学家指导作用和中年科学家骨干作用的同时,努力发现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对少数可望做出第一流工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要拨出专款重点支持,大力培养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同时,鼓励一部分有经验的优秀基础研究人员走向应用研究和开发领域,或转变学科方向跟别的专业结合,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联合。
周光召还谈到基础研究要项目精选,树立有限的目标。未来10年内,中科院基础研究应特别注意发展迅速而投入较少的重要领域和能发挥我国自然条件特色的领域,如凝聚态物理、生命化学、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神经科学、全球变化、非线性科学和国土学等。
为达到预期目标,基础研究机构要不要建立新的体制?周院长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对新体制有一些基本要求,即: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开放体制;宽松民主的学术气氛;易于人才竞争、流动的环境;装备优良的科研设施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人员精干、配置合理、协调工作、效率高的组织管理工作。
周光召说,最近几年以开放、流动、联合和面向全国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几十个开放实验室,是基础研究较好的组织形式。从明年起对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开放实验室主任进行试点,使它们成为具有科学优势的国家实验室。
周光召透露,科学院正在探讨对原有研究工作和机构加以调整改组,以争取在本世纪最后十年间,在基础研究方面形成若干科学中心。初步设想,这些中心将精选由中青年杰出学术带头人主持的、以博士生和博士后为主体的、进行最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前沿基础研究的少量研究组进入科学中心工作。
周院长指出,中科院拥有一批实力雄厚、各具特色、以基础研究为主的机构,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基础研究队伍,具备了解决综合性重大问题的能力。他充满激情地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仍然有那么一批坚韧不拔的优秀人才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研究事业。这些优秀人才,正是将来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希望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