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弩箭在手未下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弩箭在手未下鞍
本报记者 朱碧森
“你能辨别出大街上走过来的哪个是锡伯人吗?”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位陪同采访的锡伯青年微笑着问。
不待我回答,他提起一位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锡伯姑娘的眉眼都是细的。”
眼睛都是细的?那么小伙子的呢?我认真打量起几位新结识的锡伯男同胞,结果发现,他们也难与浓眉大眼一词结缘。
然而,具有这种细眉眼娟秀面貌特征的民族的祖先,却曾是跃马横戈,守卫这一带边疆的英雄。据说,锡伯族是拓跋鲜卑的后裔,早期出没于黑龙江省阿里河地区,以狩猎捕鱼为生。这里的锡伯人是清政府于18世纪中叶,从当时称为盛京的沈阳等地,调遣来伊犁河畔驻防屯田的。
今天,我们仍可以在锡伯族中看到这种尚武精神。这个县的武装部长葛金保,是农民的孩子,1961年入伍。那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招收这个民族战士,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共有12名与他一样的锡伯青年应征了。将近30年,他一直在新疆边防。12条男子汉,都适应了边疆的军旅生涯,1名被培养为军医,4名任团级干部,5名营级,2名连级。
最让我心动的是锡伯青年参军的热情久盛不衰。这个县锡伯人据1985年统计不到2万人,已有二三百人服役过,他们所在的部队都驻扎在新疆。这几年,招收少数民族战士的名额比例减少,这可造成了许多锡伯青年的遗憾。去年,堆依齐牛录乡征兵时少数民族才有一个名额,竟有53个锡伯族青年报名。有个名叫文征的农民,为了让大儿子入伍竟跑到县城,找武装部领导说情。
这种参军热,使我想起有关他们祖先的遥远的传闻。1764年锡伯人官兵及其家眷3000多人从东北出发,走了1年零3个月,于翌年7月到达伊犁,第二年又南渡伊犁河来到边陲察布查尔。后来,他们发现上当了,清政府说是过60年可以回故乡,实际上不可能。于是他们作了长久定居的打算,于19世纪初花了几年时间开凿了80公里长的察布查尔大渠,灌溉田地,从事农耕。但是此地的一代代锡伯人从未忘掉戍边的责任,直到1938年,建制仍沿袭初来时的
“八旗”制。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无人顾及边防,锡伯人自动地轮流上边境巡逻。
锡伯人善射箭,大约也是先辈尚武的遗风吧。关心体坛的人对射箭名将郭梅珍、汝光的名字不会陌生,在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上,他们双双夺魁,尔后转战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箭坛,共夺得60枚金牌。夫妇俩同是爱新舍里镇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业余射箭队,开初也在这儿组建,射箭成了一项热门的运动。在县射箭队的训练场上,一位壮壮实实又不失秀气的姑娘和她的三位伙伴,为我们表演了射箭。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射箭队的全部运动员,均来自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5人获得了运动健将的称号。该县现有的10名射箭运动员,作为自治区射箭队第二分队,也有6名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附图片)
目标在前方——锡伯族新一代弓箭手一瞥。 杨功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