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不仅仅是“望子成龙”的悲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3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不仅仅是“望子成龙”的悲剧
官伟勋
报载,年仅36岁的母亲,把年仅8岁的亲生儿子套上绳索系在气窗上,自己也悬梁自尽。孩子因绳索松脱而死里逃生,母亲却永离了人世。此事,有的报纸说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恨子不成才’竟让8岁孩子与她‘同归于尽’”,有的说是“望子成龙又一‘夏斐悲剧’”,等等。我认为,把此事简单地归结为“望子成龙”的悲剧,是不恰当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
从报纸上提供的情况看,戚征强的父母显然是“双职工”。小戚是所谓“脖子上挂钥匙”的儿童。家住杭州,母亲在半山上班,父亲则在几十公里外的萧山上班。不幸小戚的脚“刚骨折,行动不便”,学校又因小戚调皮而不许他搭伙吃中饭。为孩子的中饭,父母“费透了心”。远离孩子,既要上班,又要跑很远的路去给孩子送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长途劳累之后,偏偏又碰上老师训孩子,要求孩子“换换环境”、转学。心力交瘁的母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担,垮了。不错,她不够坚强,应为这一悲剧负责,但这责任是不是应该全由她负呢?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作为一个母亲的骆和英的周围,单位也好,街道也好,学校也好,能对骆的困境有些了解,能够给一些同情、支持、帮助,这一悲剧是否可以不发生呢?
如果骆和英或老师,不把一个8岁孩子的调皮看成不可救药,给以更多地理解与引导,小戚的不幸是否可以避免呢?俗话说:“七岁八岁讨狗嫌!”七八岁的孩子调皮一些并不是个别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调皮一些有时还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需要。何况,从报道的情况看,小戚还是个心地很明白很善良的孩子。当他被母亲痛打一顿并把他吊在气窗上,他松脱之后,立即“跑到阳台上奋力呼喊‘救救妈妈!’”这不正好说明,他仍然极爱他的母亲,明白母亲是完全为了他好才打他的吗?
不能认为只有老实的孩子才能成才,才有出息。老实孩子有有出息的,也有没出息的。调皮孩子也有没出息的,往往更多是有出息的。唐初大将,功勋卓著的李勣就说:“吾年十二三时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阵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可见人是发展的、变化的。骆和英与有关的人,如果懂一点儿童心理学,如果不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的一时一事,是否也不会有这场悲剧呢?
骆和英的悲剧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应该深入研究,全面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