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撒切尔主义”带来的变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5
第7版(国际)
专栏:

“撒切尔主义”带来的变革
李云飞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撒切尔主义带来的“撒切尔革命”,英国发生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在英国历史上的众多首相中,虽也不乏杰出之士,但唯独这位玛·撒切尔不仅是破天荒的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还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主义”,当是少有的。她已在位近10年,并且有可能会成为英国历史上连续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
如果不是英国在这10年里发生了重大的转机,那就很难设想撒切尔夫人会赢得今天这样的声誉。回忆10年之前,英国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工潮迭起,1975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当时一位名叫科雷利·巴尼特的人写了一本书,题为《英国国力的崩溃》,语多伤感。不少人面对这种状态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一种被人们称之为的“英国病”把英国折磨成了“欧洲的病夫”。尤其是1978年至1979年之间的那个“不满的冬天”,医院拒收病人,垃圾堆积成山,社会一片混乱。不久工党政府落选下野,保守党政府随之上台执政。此后,英国的情况逐步好转起来。自1982年以来,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高于欧共体的平均数;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4%,则低于欧共体的平均数。其中1987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是高于西德、法国、日本和美国,制造业的产量已略高于1979年的水平,而其生产效率的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一度成为严重问题的失业现象目前也已大为缓解,财政状况更是60年代以来最好的。现在无论是外国在英国的投资还是英国在外国的投资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据统计,自1979年以来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平均提高了23%。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恢复了英国人的自信心和再度唤起自豪感。难怪撒切尔首相曾踌躇满志地宣称:“大不列颠再度伟大了。”
英国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舆论把它归之于玛·撒切尔首相入主唐宁街后,大刀阔斧地推行全面的改革的结果。在经历了成功的年代之后人们把这一切称之为“撒切尔主义”;由于这种改革使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撒切尔革命”。所谓的“撒切尔主义”,与其说是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倒不如说是一系列适合英国国情因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导思想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和责任感。那么究竟什么是“撒切尔主义”呢?对此,人们也难下确切的定义。不久前在伦敦出版的《撒切尔夫人的革命》一书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作者是英国资深的专栏作家彼得·詹金斯。根据这本书的论述,撒切尔主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实行货币主义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玛·撒切尔政府的首要目标。因此有人说货币主义是“撒切尔主义”的同义语。具体说来,也就是一方面大力削减公共开支,同时,通过英格兰银行严格地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又以提高利率来约束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另一方面则改革税收制度,即减少直接税,增加间接税,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又不致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二是大规模地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的政策。这是撒切尔主义的一大特色,有人称之为“撒切尔革命”中的“旗舰”。过去工党政府对许多企业实行赎买变之为国营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连年亏损,缺乏活力,效率甚低。玛·撒切尔首相把它视为发展经济的障碍,因此把许多重要企业出售给私人。迄今,私有化的企业已占原有国营企业的1/3以上;持有股票的人从大约300万,占人口的7%增加到900多万,占人口的20%以上。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到了1992年英国将超过美国的26%而成为世界上私人持有股份比例最高的国家。撒切尔首相把这称做是实行“大众资本主义”,认为这是近年来英国经济之所以有起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政府还把原来属于地方市政当局的公房大量地出售给私人,使英国人拥有自己房子的比例大大增加,政府也增加了收入。
第三是约束工会的力量。以往英国工会的势力发展得十分强大,动辄罢工,常使正常生产秩序陷于瘫痪,政府难以有效地行使其职能。1974年的矿工大罢工曾迫使保守党希思政府不得不下台。罢工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外国投资者的信心,英国公众对之也甚为不满。强大的工会成了保守党政府心中的块垒,玛·撒切尔政府决心向工会挑战,遏制其力量,1979年以来,政府已在议会里通过了几项法案,大大地限制了工会的权力。政府的措施使工会人数随之锐减,势力也大大削弱,罢工的次数也已明显地减少,社会得到了一定的稳定。
第四是要对社会福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地方税收等实行改革。英国有一套十分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开支异常庞大,政府深感不堪重负。英国的教育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大约40%的中学毕业生没有受到任何合格的技能训练。政府已制定了这些方面的改革方案,但因牵涉面广,阻力不小,尚未能全面推开,只能部分地试行或推迟执行。撒切尔首相对此似有“革命尚未成功”之感。
上述政策措施触动了英国社会长期来形成的积弊,推行起来相当不易,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凌厉的作风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难以打开局面的。在这方面,撒切尔首相的个人执政风格为“撒切尔主义”的施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她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不愧被称为“铁女人”。她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不是一个寻求一致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有着自信的政治家。”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她历经了种种政治风波,危机压力,战争烽火,甚至个人生命危险,都未能动摇其改革的决心,并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目标。就以撒切尔首相所已经实现的基本目标,即高增长率、低通胀率来说,是战后英国历届政府都梦寐以求的。她的成功是与她坚强的毅力分不开的。
撒切尔首相之所以下决心改革,据英国报纸分析,是由于她看到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感到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机,否则就难以赶上世界潮流。当前许多工业国家正在对原有的产业结构,尤其是某些传统工业作大的调整,同时迅速发展高技术工业和服务业。英国在1979年前的衰退总趋势中也已经包含有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某些因素。她的这一决策的依据正是基于为了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目前英国制造业的产值已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20%,而服务业的产值却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高技术工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则使社会阶层的结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国现在有半日工和自雇工(既不雇人也不受雇)约1000万人。他们大都与工会无缘。薪水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而推行私有化政策的结果,使拥有股票的人数已接近职工大会会员的总数,而且许多工人也拥有股票。所有这些因素,使英国形成了一个广大的中产阶层。这种状况在政治上自然也会有所反映,即使是在工人中间也是如此。以工党和保守党在熟练工人中的得票率为例:1974年大选时,工党占49%,保守党31%;1979年大选中两党平分秋色;1987年大选时,工党为34%,保守党得43%。这也正是近年来英国的反对党不得不面对现实,相应地调整其国内政策的原因。
当然,“撒切尔主义”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也有客观上有利的条件。从国内来说,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实是,玛·撒切尔首相执政的这几年正值英国北海油田生产的高峰期。每年几十亿英镑的收入,给了政府有利的资本。在政治上,主要的反对党工党内部一直由于政策分歧而矛盾重重,提不出可以与保守党抗衡而又能吸引选民的全面政策。从国际来说,进入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基本上是持续的低速稳步增长,时间之长为战后所少有。加之,货币主义趋时,改革之风颇盛,为“撒切尔主义”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不可否认,由“撒切尔主义”带来的变革在英国是有争论的,有时相当激烈。反对者认为,英国这几年的变化表现平平,算不上什么“撒切尔革命”,何况有些表面现象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种子。而最受非议的是“撒切尔主义”使本来就已经存在的贫富、南北之间的差距相对地更加扩大了。目前英国仍有大约8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全部人口的17%,比1979年增加了33%。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引伸出了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争论。当然,反对也罢,赞成也罢,“撒切尔主义”已经给英国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这是谁也不否认的。它的一些做法,例如她所大力推行的私有化政策正在被世界上一些国家所效法。但尽管如此,“撒切尔主义”的是非功过最终还得由历史来予以评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