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王充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6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王充墓
高志林
浙江上虞有不少名胜古迹,比如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曹娥庙,东晋名相谢安隐居之所东山,越窑青瓷鼻祖小仙坛,“梁祝”故事传说中的祝英台故乡祝家庄,虞舜帝开拓而成的大舜江等等。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则是坐落在剡溪江畔的王充墓。
王充(公元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虽出身在“细族孤门、贫无一亩庇身”之家,然自幼聪颖过人。他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读书,20岁被地方官吏推荐到洛阳京师太学深造,学成回上虞滨笕老家,开馆讲学,著书立说,晚年著有《论衡》一书留给后人。
观王充墓,圆径不过3米,普通条石筑成。墓前种着常青扁柏和二十四节不败之茶,显得淡泊庄重。一块不光滑的墓碑上刻的字样,除“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外,只有清代立此碑的人的姓名和时间,其它别无记载。
当地的一位老学者告诉我,眼前的王充墓,是198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处重修的。可见咸丰五年(1855年)所建之墓是个什么样子了。
听当地人说,王充的《论衡》是在这座墓边的一间蓬门筚户中写成的。没有桌子,他就在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于茅厕里,都放着笔砚简牍,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一部洋洋20万字的鞭辟入里的鸿篇巨制果真出自这等恶劣环境之中吗?后人评说王充为“饥寒不累其志”之士,或许有其根据。我却认为王充之所以“杜门撰述”,一则是出于忧国忧民,二则是出于对当时权贵的抗争。只要翻开《论衡》,就不难看出。王充认为门第等级不能决定人的贤愚,富贵贫贱不能作为评介操行的标准,明确指出:“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
王充的死与葬,看起来似乎有点凄惨,其实不然。据说,王充死时,家贫如洗,他的妻子无力为他买棺殡葬,然众乡亲不忘其德,纷纷“集资”帮王夫人操办丧事。出殡之日,远乡近村父老又自动赶来为先生遮道相送,后来又一次次地为他整修陵墓,并由土坟逐渐改建成石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