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诗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6
第8版(副刊)
专栏:

诗雕
阎豫昌
吱一声,汽车停在三岔路口。
隔窗一看,此处东通郑州,西接洛阳,南侧是一堵高墙般的黄土坡。过高坡进入巩县新城,高坡下便是拟竖杜甫雕像的三角地带。
丝丝缕缕的雨,飘洒在黄土崖上,把柳梢的绿眼,洗得更明媚了。清明雨中,我又来到1200多年前诞生过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伊洛河畔的黄土地。诗人曾经那样地苦恋着故乡大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他《月夜忆舍弟》中深情而痛苦的绝唱;他飘泊天涯,过着“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的战乱生活;因怀乡而肝肠寸断:“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清明雨中,我同三位雕塑家、一位唐诗研究学者从郑州西行,到杜甫故里巩县,会同郑州市城建局来的几位工程师,讨论如何建立诗雕的问题。我曾经两次访问诗人故里,郁积的忧思此时如车窗外的细雨,将心浇得湿漉漉的。
初访巩县老城东泗河畔窑湾村杜甫故里,是在杜甫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纪念的1962年——伟大诗人1250周年诞辰之际。时值花红柳绿的早春,但笔架山下那孔诞生诗圣的寒窑,破败得不堪入目。曾是繁荣富庶的胜地,变得如此寥落。我坐在寒窑前想:在杜甫故里的乡亲们仍面带菜色时,杜甫纵获“世界文化名人”桂冠,他的曾经富饶过的贫穷的故乡,是无力为他整修家园,无力为他建馆雕像的。他老人家还是客居天府之国浣花溪畔的成都草堂为好。
再访杜甫故里,是18年后的1980年初冬。“文革”前,杜甫纪念馆建成了,但又随即被
“横扫”,把这位诗圣当成“儒家”狠批,迟至我拜访时,杜甫尚未彻底平反,自然也不会“落实政策”——极简陋的纪念馆仍是铁将军把门。漫长的18年,骤增的是不知从哪儿涌来的一大群杜甫的芳邻,一座大猪圈,建在杜甫故居墙外……
车停了,雨仍飘落。
“雨中的宋代石雕,真是美极了!”雕塑家老吴一下车就直奔下榻的宋陵宾馆对面的田野,那儿是宋代皇陵的石雕群……
“宋代的大雕塑家,为什么不给诗圣杜甫雕一座像呢?”我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排不上座次。同神佛、帝王将相比,一个诗人,有多高的地位?”唐诗研究家冷冷地说。
“莫说宋代了,至今我们也没在诗人的故乡为他塑像呀!”雕塑家老吴忧郁地说。这位曾在郑州黄河游览区塑出大禹像、在商城遗址塑一尊巨大的青铜鼎的中年雕塑家,凝视着窗外,轻吟:“好雨知时节……”
我们几个人都沉默了。八年前,我重访杜甫故里后撰写了一篇文章,曾想起一位学者在《杜甫传》中写过这样的文字:“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我力图证明,诗人的故乡地居伊洛河汇入黄河的洛口,风光美丽,形势险要,历史悠久……但是,此刻我沉思了:被诗人苦恋的故乡,同巴蜀人民对诗人的隆重纪念,差别是太大了!怪不得我到外省同一些友人交谈,谈到河南巩县是杜甫故里,好多人不肯相信,坚持讲杜甫是四川人……
“我们要建立杜甫的诗雕——杜甫塑像也行,杜甫诗意也行,只要能使全县人民怀念这位出生在巩县黄土地上的伟大诗人就行!”退居二线的原巩县常务副县长,来看望我们,声音洪亮地向我们宣告。
“康店乡邙山岭上,乡镇企业家集资整修杜甫墓,征地活动已顺利结束了。企业家们愿意为杜甫出这笔钱!”县文管所长补充道。
但是,杜甫故里的一群芳邻,却依然不肯搬迁。有的钉子户,搬迁的条件是到漯河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入睡前,雕塑家老吴还侧着头,向我轻吟杜甫的诗句。我笑着纠正他,此时看不到杜甫故乡的秋月,窗外飘落的是无声的春雨……
“我要以‘月是故乡明’的诗意,构思一座诗雕!”老吴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