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外有挣钱手,家有聚钱斗”——常青乡采访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1-17
第2版(经济)
专栏:

“外有挣钱手,家有聚钱斗”
——常青乡采访散记
本报记者 纪希晨 张振国
站在安徽省合肥市郊常青乡的十层望江大楼上,眼前郁郁葱葱,绿林里坐落着一座座工厂企业。
常青乡乡党委的同志告诉记者说,全乡地少人多,不少菜农没有土地。现实逼着他们走“服务城市,富裕乡村”的路子,他们将土地征用费集中起来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现在全乡拥有155个机械、化工、纺织、养殖、服务、建筑等企业,今年企业收入可达1.5亿元,占全乡工农业总收入的96%。
常青乡变富了,乡党委一班人仍保持艰苦创业的传统。“外有挣钱手,家有聚钱斗”,全乡党政和企业干部,以身作则,勤俭持家,把积累的大量资金投入再生产。常青经济开发公司经理孙永寿,每年经手批进批出3000多万元,可他用的办公桌,还是20年前的旧家具。有人看到乡里钱多了,多次建议兴建新的办公大楼。乡党委书记张家谱认为,盖楼堂馆所养的是“公鸡”,只吃食不下蛋,群众看了刺眼;修盖厂房养的是“母鸡”,一个工厂能就业一大片。他们压缩非生产开支,把积累的资金,用来发展新的企业。仅在合肥市区内就扩大86个商业网点,安排就业1600多人,一年创利税450万元。
生产发展了,要不要高消费?全乡实行“低工资,广就业”,抑制高分配、高消费。有的同志看到企业不断提高,建议对乡镇企业职工实行高工资、高奖金。乡党委否定了这个建议。他们认为实行低工资,才能有高积累,有了高积累才可能办起更多的企业,安排更多的就业。党委书记张家谱带头拒领高工资、高奖金。他说,我要多拿钱,就会把人心拿丢了,把企业的后劲拿走了。1987年全乡乡村两级人员人均月收入105元,企业干部平均月工资140元,干群收入悬殊不大。由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全乡企业一直保持雄厚的经济实力。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就业途径广阔,一个新问题出现了:全乡300多初中学生,绝大多数不愿读书,中途退学就业了。在他们看来,升学难,费心血,不如少读书,早挣钱。为扭转这种轻视文化,不愿读书的倾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乡政府规定,凡未高中毕业的学生,不分配就业。而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学生,在经济上适当予以补贴。乡党委把抓人才作为兴业之本。这几年,仅乡一级就投资255万元用于智力开发,如创办职业中学,兴办中小学,培训1500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培养大专学生78人。今年7月,他们还委托有关方面,代培50名厂长经理,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常青乡党委除培养乡土人才外,还精心选将、用将,借用“外脑”,从省内机械、畜牧、服务、化工、纺织等系统,聘请了25名企业顾问。此外,还聘用一些有技术专长的离退休职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